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解析】
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以及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来分析; ②根据溶液的状态与加入稀释的过程来分析;
③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溶解度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 【解答】
(2)由图象可知,第一只烧杯和第二只烧杯的底部均有未溶解的硝酸钾晶体,所以二者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第三只烧杯中没有晶体存在,可能恰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前二者相等,也可能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第四只烧杯中又加入了25??水,溶质的质量分数比第三只烧杯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又减小了;故填:????(1)(3)取等质量甲和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最终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乙大于甲,这一现象说明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根据本实验结果,并不能判断40~80°??间甲、乙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随温度影响更大;故填:大于;不能。 八、简答题(共19分)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作答.
【答案】
??????+??2????4=????????4+??2??,置换反应,强,酒精灯,??,还原,0.2??,方法一:节约能源,方法二:得到的铜纯净 【考点】 酸的化学性质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金属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
①根据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进行分析;
根据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 ②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状态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 根据通入氢气的导管末端应位于试管底部进行分析; 根据氢气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和题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③根据两种方法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
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该方法利用了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1)②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是酒精灯,通入氢气的导管末端应位于试管底部,故选:??,该制备铜的方法利用了氢气的还原性(2)0.1??????氧化铜的质量是8??,设需要氢气的质量为??
△
??????+??2????+??2?? 80?2 8????? 802= 8??????=0.2??
试卷第13页,总14页
③通过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二各自的优点是:方法一:节约能源,方法二:得到的铜纯净。
故答案为:①??????+??2????4=????????4+??2??,置换反应(3)强(4)②酒精灯,??,还原;0.2??
③方法一:节约能源,方法二:得到的铜纯净。 【答案】
??????+????????3=????????↓+??????3,白,????(????)2,问题:沾到湿润的????试纸上;理由:湿润的????试纸会稀释溶液,过量稀盐酸、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量稀硫酸,过量氯化钠溶液、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量稀硫酸 【考点】 盐的化学性质 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
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钠;
硝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测定和硝酸钠,稀硫酸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测定和硝酸;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 【解答】
向Ⅰ中滤液加入过量稀硫酸,稀硫酸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1)向Ⅱ中滤液加入过量氢氧化钠稀溶液,氢氧化钠和硝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硝酸钠,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步操作 现象与解释 骤 Ⅰ 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得到白色沉淀,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3 充分反应后过滤 Ⅱ 向Ⅰ中滤液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得到白色沉淀 分反应后过滤 Ⅲ 向Ⅱ中滤液加入过量氢氧化钠稀得到蓝色沉淀,该沉淀的化学式是????(????)2 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该环节中甲存在的具体问题:沾到湿润的????试纸上;理由:湿润的????试纸会稀释溶液,会导致测定的酸碱性溶液不正确。
故填:问题:沾到湿润的????试纸上;理由:湿润的????试纸会稀释溶液。
②乙所加试剂依次为:过量稀盐酸、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量稀硫酸,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过量的稀硫酸消耗氢氧化钠。
故填:过量稀盐酸、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量稀硫酸。
③丙所加试剂依次为:过量氯化钠溶液、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量稀硫酸,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过量的稀盐酸、稀硫酸消耗氢氧化钠。
故填:过量氯化钠溶液、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量稀硫酸。
试卷第14页,总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