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长理论模型

新增长理论模型

第一节 新增长理论产生概述

索洛1957年发表了划时代论文“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在模型中发现,对经济增长除资本和劳动的贡献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余值”,被索洛称为技术进步的贡献。这里的技术进步是由生产过程之外产生的,作用于生产过程,因而称作外生的技术进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许多经济学家卷入了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其中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这个外生的“余值”进行的。如阿罗(Arrow)1962年发表了关于“实践学习的经济学意义”的文章,建立了阿罗模型,认为生产经验的增长也是生产过程的一种投入,将这种生产经验的增长看作投资积累的指数化。乌扎华(Uzawa)1965年发表文章,修改了索洛单纯生产部门模型,引入了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对产出的贡献是通过其对生产部门技术水平提高的作用而间接实现的。由于引入教育部门,因此乌扎华模型也是最早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型。

无论是阿罗模型,或是乌扎华模型,所表示的均衡增长仍被外生的人口或劳动力自然增长率所决定,因此仍没有摆脱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之后,经济增长研究经过二十年的沉寂,1986年罗默(Romer)在《政治经济学周刊》发表文章,突破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存在的局限性,引起了经济学家的重视,对经济增长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产生了新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是:新增长理论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两个主要缺陷,即资本作为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和技术进步的外生性。因此新增长理论研究都是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的,目前研究大致是按三种不同的思路展开的。

第一种思路继承阿罗模型(1962),假定技术进步来自对实物资本的投资,用生产中的累计资本代表知识的积累直接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主要代表人物有罗默(1986)、巴罗(1991)等,这一类模型被称作知识积累模型。

1

第二种思路是引进人力资本要素,技术进步取决于对非生产性的科技开发。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斯(1988)、罗默(1990)等,这一类模型被称作人力资本模型。

第三种思路,以现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执教的中国学者扬小凯与其合作者博兰德(Jeff Borland)于1991年在JPE上发表的“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为代表,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演进出发研究经济增长,这种模型被称作分工演进模型。

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

一、人力资本概念

人力资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二十世纪60年代研究农业问题时提出的。他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动力的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因而舒尔茨指出学校教育、在职训练、保健、人口流动等方面的投资形成人力资本,也可以增加一国的资本存量,加速经济发展。根据舒尔茨的定义,人力资本的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本体现在人的身上,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即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2)在人的素质既定后,人的健康、寿命、即人的身体素质也是构成人力资本的因素。它可以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即提高劳动生产率。(3)人的能力和素质是通过人力投资而获得的,因此,人力资本可以理解为是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

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有四个方面:(1)用于教育的支出。通过正式的初

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以及在职培训、成人教育、“干中学”学习过程,提高劳动力的质量。(2)用于健康支出、保健支出。能延长个人生命中用于劳动的时间,减少病假,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3)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包括收集信息费用、迁移费用、安置费用)。劳动力流动可以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4)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入境移动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本国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和经济学理论中的劳动力是不同的。劳动力被视为一种从事体力劳动并且是天生的能力,作为这种能力的支出是劳动。劳动者的

>>闁诲繒鍋炲ú鏍閹达箑绀傞柕濠忛檮閻庯拷<<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