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

家庭 — 村社(部落) — 城邦(最完备的组织形式)

(二)城邦的本质----由享有平等政治权利的公民所组成的政治团体 (三)城邦的目的----在于至善,在于最完美的生活 纵观亚里士多德的国家理论,有一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过好的生活,优良的生活 第二,为什么国家生活是一种善的生活?因为国家生活阶段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第三,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在本质上先于个人,所以国家高于个人 ,个人必须服从于国家,这是一种整体主义国家观。 三、政体思想 (一)政体的含义

“政体可以说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由以确定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权的安排,也由以订立城邦及其全体各分子所乞求的目的。” (二)政体分类的标准

政体划分的标准:政府的宗旨(正宗、变态)和掌握最高统治权人数的多寡(一人、少数人、多数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种政体都是依一定的条件存在的,所以每一种政体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一个城邦实行什么样的政体,从根本上决定于这个城邦的社会历史环境和自身的社会结构,这种把政体问题与城邦的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的方法,对于后世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政体分类的内容

为城邦公共利益服务的政体(正宗政体)君主政体 贵族政体 共和政体 为部分人利益服务的政体(变态政体)僭主政体 寡头政体 平民政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种政体都是依一定的条件存在的,所以每一种政体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一个城邦实行什么样的政体,从根本上决定于这个城邦的社会历史环境和自身的社会结构,这种把政体问题与城邦的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的方法,对于后世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理想城邦的设计

(一)中产阶级掌权的共和政体,公民轮番为治

“只有全邦没有任何一部分存在着改变现制的意愿,这才是稳定。” (二)财产私有公用

“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务。 (三)实行法治

“常人既不能完全消灭兽欲,虽最好的人们(贤良)也未免有热忱,这就往往在执政的时候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

“最后的裁决权力应该寄托于正式制定的法律。只是所有的规约总不能概况世事的万变,个人的权力或若干人联合组成的权力,只应在法律所不及的时候,方才应用来发号施令,作为

补助。”

法治有两层含义:其一,已成立的法律必须得到遵守,其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四)采取混合政体(寡头制与平民制的混合)

此种混合体现了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和力量在政府中的混合,从实践上看,也就是不同的阶级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 (五)控制人口,加强教育

“凡以政治修明著称于世的城邦无不对人口有所限制。” “邦国如忽视教育,其政治必将毁损。” 五、亚里士多德的地位和影响 (一)开创了西方传统政治学体系 (二)提出了研究政治学的新方法 (三)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政治观点 复习思考题

1、简析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2、柏拉图的正义的理想国的分工模式是什么?依据何在?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论 4、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思想

5、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第二章 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

第一节 帝国的建立与政治思想的变化 一、城邦制度向帝国制度的转变 (一)希腊化时期(前334—前30) 1、马其顿的兴起 2、亚历山大东征

在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中,希腊文化也在其所建立的、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内传播开来,史学界通常把这一时期称作希腊化时期。这一过程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它打破了历史上形成的东西方各自独立发展的模式,使它们合而为一。 (二)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前270年左右,罗马基本上统一了意大利。公元前200-前146年,原希腊各邦基本上归入罗马的版图。到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已经取代先前的亚历山大帝国,成为一个疆界从北非到莱茵河,从大西洋沿岸到两河流域,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这样,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城邦时代过渡到了帝国时代。

二、政治(思想)的变化

在马其顿统治以后的希腊化时期,由于强权的威压,公民集体的解体,社会持续动荡,哲学思想趋向抑郁、消沉,缺少对社会的关心,注重心灵的恬静,形成一些打有时代鲜明烙印的思想流派 1、民主政治的衰落 2、公民与国家关系的疏远

3、公民权的扩大,平等观念的扩张

第二节 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

斯多葛派 (the stoics),创始人芝诺 (Zenon)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后期,该学派活跃了大约500年。其间,出生于罗马的思想家西塞罗成为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从而使得希腊思想与罗马思想实现了融合 一、自然法思想

斯多葛派认为,宇宙中存在一个普遍的法则,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因而也受这一法则的支配,这个支配宇宙和人的理性就是自然法。

“自然法是神圣的,拥有命令人正确行动和禁止人错误行动的力量。”——芝诺 二、人人平等思想

斯多葛派超越了城邦的狭小范围,提出既然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都受同意的自然法则的支配,因而人人平等,所有的人都是从神那里流淌出来的一部分,都是神的儿女,彼此都是兄弟。

三、人的精神自由思想

斯多葛派认为,一个人对外在的欲求和依赖越少,内心的安详和自由便越多,幸福主要是一种精神境界,主要是灵魂的无纷扰,是内心的安详。因此他们主张过清贫的甚至是禁欲主义的生活,抛弃一切爱好和情欲

“斯多葛派的这种学说认为人只应该寻求道德,人必须寻求道德,人必须变成、保持自己和自己同一,并获得自由——这是他们学说中的优秀成分。” ——黑格尔

第三节 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波利比阿(Polybios,约前200-前118)。希腊麦加罗城邦人。身出名门,文武全才以40卷本的《通史》饮誉史学界。 二、波利比阿的混合政体思想

波利比阿认为希腊诸邦只所以走向衰落,是因为他们都采用了一种纯粹的政体,而罗马不断走向强盛的原因在于罗马人采用了一种混合政体 君主制 ----- 执政官 贵族制 ----- 元老院

民主制 -----公民大会

第三章 基督教与西方政治思想

第一节基督教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基督教的兴起

基督教发端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后经西亚传入希腊、罗马,并在整个罗马帝国范围内传播开来

二、基督教及其思想的演变 (一)基督教的合法化

信徒越来越多,包括一些中上层的人士,早期基督教的反抗复仇精神被淡化 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基督教从此获得合法地位 (二)基督教思想的变化 1.疏远政治,追求天国与来世

2.鼓吹神权高于世俗政权,贬低世俗权威 3.人人平等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出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早年信仰摩尼教,后皈依基督教。主要著作《上帝之城》、《忏悔录》因对基督教有重大贡献,被教会封为圣者,称圣奥古斯丁 二、双城论

(一)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

两种爱组成两种城。爱自己甚至轻蔑上帝者组成地上之城。爱上帝甚至蔑视自己者组成上帝之城。前者以自己为荣耀,后者以上帝为荣耀 (二)教会与国家

国家的职能在于负责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免受攻击的安全和有秩序的社会交往等,世俗国家是上帝实现自己拯救计划的工具

奥古斯丁赋予教会很高的地位,认为上帝的恩典要通过教会才能实现,人们只有皈依教会才可能得救。

奥古斯丁的双城说突出了教会对宗教事务的自治。但他也强调教会在自己独立的同时,世俗政权在自己的领域内也是独立的。市民既要服从教会,又要服从世俗权威 。历史的看,在奥古斯丁生活的年代,教会与国家之间的争斗还未出现,奥古斯丁的目的只是告诉人们,不要将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他承认世俗权威的存在与作用,而不是主张教权高于王权。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