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碳量大于%的为针状马氏体。低碳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立方。随含碳量增加,逐渐从体心立方向体心正方转变。含碳量较高的钢的晶体结构一般出现体心正方。低碳马氏体强而韧,而高碳马氏体硬而脆。这是因为低碳马氏体中含碳量较低,过饱和度较小,晶格畸变也较小,故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随含碳量增加,马氏体的过饱和度增加,使塑性变形阻力增加,因而引起硬化和强化。当含碳量很高时,尽管马氏体的硬度和强度很高,但由于过饱和度太大,引起严重的晶格畸变和较大的内应力,致使高碳马氏体针叶内产生许多微裂纹,因而塑性和韧性显著降低。 (3)随着含碳量的增加,钢的硬度增加。
8.何谓等温冷却及连续冷却?试绘出奥氏体这两种冷却方式的示意图。 答:等温冷却:把奥氏体迅速冷却到Ar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待其分解转变完
成后,再冷至室温的一种冷却转变方式。
连续冷却:在一定冷却速度下,过冷奥氏体在一个温度范围内所发生的转
变。
9.为什么要对钢件进行热处理?
答: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从而改善钢的性能。热处理可以显著
提高钢的机械性能,延长机器零件的使用寿命。恰当的热处理工艺可以消除铸、锻、焊等热加工工艺造成的各种缺陷,细化晶粒、消除偏析、降低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更加均匀。
10.试比较共析碳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与连续转变曲线的异同点。 答:首先连续冷却转变曲线与等温转变曲线临界冷却速度不同。其次连续冷却
转变曲线位于等温转变曲线的右下侧,且没有C曲线的下部分,即共析钢
在连续冷却转变时,得不到贝氏体组织。这是因为共析钢贝氏体转变的孕育期很长,当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通过贝氏体转变区内尚未发生转变时就已过冷到Ms点而发生马氏体转变,所以不出现贝氏体转变。
11.淬火临界冷却速度 Vk 的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它与钢的淬透性有何关系?
答:(1)化学成分的影响:亚共析钢中随着含碳量的增加,C曲线右移,过冷
奥氏体稳定性增加,则Vk减小,过共析钢中随着含碳量的增加,C曲线左移,过冷奥氏体稳定性减小,则Vk增大;合金元素中,除Co和Al(>%)以外的所有合金元素,都增大过冷奥氏体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则Vk减小。
(2)一定尺寸的工件在某介质中淬火,其淬透层的深度与工件截面各点的
冷却速度有关。如果工件截面中心的冷速高于Vk,工件就会淬透。然而工件淬火时表面冷速最大,心部冷速最小,由表面至心部冷速逐渐降低。只有冷速大于Vk的工件外层部分才能得到马氏体。因此,Vk越小,钢的淬透层越深,淬透性越好。
12.将¢5mm的T8钢加热至760℃并保温足够时间,问采用什么样的冷却工艺可得到如下组织: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上贝氏体,下贝氏体,屈氏体+马氏体,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在C曲线上描出工艺曲线示意图。 答:(1)珠光体:冷却至线~550℃范围内等温停留一段时间,再冷却下来得到
珠光体组织。
索氏体:冷却至650~600℃温度范围内等温停留一段时间,再冷却下
来得到索光体组织。
屈氏体:冷却至600~550℃温度范围内等温停留一段时间,再冷却下
来得到屈氏体组织。
上贝氏体:冷却至600~350℃温度范围内等温停留一段时间,再冷却
下来得到上贝氏体组织。
下贝氏体:冷却至350℃~Ms温度范围内等温停留一段时间,再冷却下
来得到下贝氏体组织。
屈氏体+马氏体:以大于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并小于获得珠
光体组织的最大冷却速度连续冷却,获得屈氏体+马氏体。
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以大于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冷却
获得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
(2)
13.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生产上常用的退火操作有哪几种?指出退火操作的应用范围。
答:(1)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并消除内应力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