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能量系统:是指提供ATP再合成的能量供应系统。依据不需氧或需氧方式的不同分为三个系统,即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2. 肌节:是指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3. 脊髓反射:人们把那些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称为脊髓反射。
4. 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的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包括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
5. 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
6. 应激和应激反应:应激一般指机体遭到一定程度内外环境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伤害刺激时,除了引起机体与刺激直接相关的特异性反应外,还引起一系列与刺激性质无直接关系的非特性适应反应,包括多种激素分泌的变化等。机体的这些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7. 应急反应:通常将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紧急动员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的过程称为应急反应。
8. 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称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
9.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其为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10. 时间肺活量:在一次尽力吸气之后,用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秒、2秒、3秒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即为第1秒、2秒、3秒的时间肺活量。其中以第1秒的时间肺活量意义最大。
11. 心动周期和心率: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12.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所排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13. 心力贮备:心排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贮备,称为心泵功能贮备,简称心力贮备。
14. 动脉血压:指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5. 重力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后,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
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暂时供血不足而出现昏厥,这种现象称为重力性休克。
16. 交感-肾上腺系统:当交感神经活动加强时,会伴有肾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因而把交感神经和肾上腺联系在一起,合称为交感-肾上腺系统。 17. 肾糖阈:生理学通常将不出现糖尿现象的最高血糖浓度叫做肾糖阈,一般为1.6g/L~1.8g/L。
18. 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19. 碱储: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碱贮备,简称碱储。
20. 成酸食物和成碱食物: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含量的食物称为成酸食物;能够增加体内HCO3—含量的食物称为成碱食物。
21.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称为通气/血流比值。正常人安静时为0.84,此时气体交换效率最高。 22. 气体交换:指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前者称为肺换气,后者称为组织换气。
23. 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部分组成。有三条通路: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和动-静脉短路。
24. 缓冲体系和缓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