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开始的风景 山西历年高考状元近况

尽管现在并不与母亲生活在一起,而是独自在北京打拼,但时不时的电话联系和对出于对马晓光的了解,让母亲对这个“大儿子”十分放心。

家庭学习氛围浓厚 环境民主

“我们家算是知识分子家庭,他父亲是电视台的编辑,我是回民小学的教师,家庭一直是学习氛围比较浓厚,环境开明民主”,马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他们首先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的言行和表率作用是影响非常大的。马晓光从小就看着自己的父亲、母亲每天忙于案头的学习和编辑工作,而且一直都接受着父母对于自己知识方面的期望,所以自身的学习十分扎实和自觉。

“不打骂孩子也是我们一直所提倡的”,马晓光也一直在犯错,但是父母只是对他进行道理教育,而且绝对不在一个错误上一直对其进行说教和絮叨,引发他们的反感,这样做反而使孩子们对犯过的错误记忆深刻,接受过批评就从不再犯。

苦难是成长的财富 不到十岁跟随父母下放农村

“1970年,我们双双干部下放到山西省永济农村,当时我的两个孩子跟随我们同时来到农村。”马晓光的母亲说,当时马晓光还不足十岁,要跟随父母进行劳动,也要在父母劳动时照顾弟弟,同时还要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段经历使他性格中多了坚强,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畏苦难。

缝纫机做书桌 豆腐就是考前营养大餐

“当时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好,贵重的家具就是缝纫机,一个是用来给孩子们改做衣服,另外就是他们学习的书桌”,马说,苦难反而让马晓光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没钱买很多的学习资料,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抄写需要的学习资料。1980年临高考前,家境比较好的邻居知道家里有孩子要高考,特意送过来几斤豆腐,而这也成了马晓光考前最奢侈的营养大餐。

高考三个志愿只写北大

“我记得很清楚,我大儿子的高考志愿三个栏里全写着北大,他对自己很自信,认为一定能考上北大,我们对他的意愿表示尊重。”马晓光的母亲说,后来得知自己的儿子是全省高考文科的状元,家里虽然高兴,但却极力让马晓光淡化自己的状元称号,不想他因此而骄傲不思进取,而显然在今后的生活个工作中马晓光也做到了这点。

大学老师自荐进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80年,马晓光以总分455分的成绩成为当年山西省高考文科状元,同年进入北京大学,就读于中文系。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甭说是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即便就是一个中专毕业生都可以被称作高学历了。但马晓光没有满足于本科学历,而选择了继续深造。1987年,他拿到了文学硕士学位,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马晓光和他的爱人都是中国人民大学老师。

客观地说,选择教书其实就是马晓光的初衷,因为他很愿意做一门学问。但是5年后,他却成为新成立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一名工作人员。

在首都北京,即便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想调换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但马晓光还是逮住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用人的机会。没有任何人引见,也没有任何关系可用,他提着自己的简历就去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非常简单,也没有考试,我和对方互相交谈了一番就被正式录用了。”

曾是赴台吊唁辜振甫三人组一员

2005年1月3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因晚期癌症不治在台北病逝,其追悼会定于同年2月2日在台北举行。

由于身体原因,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无法亲自前往辜振甫灵前祭奠。为此,汪道涵决定派三人作为其个人代表赴台吊唁辜振甫,时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研究部主任的马晓光就是三人小组成员之一,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秘书长李亚飞、研究部主任马晓光等三人,作为他的个人代表赴台吊唁辜振甫。

从主任科员到44岁的正厅级干部

在进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之前,马晓光已经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师,取得了中级职称。但是到了新的工作单位后,他却需要从主任科员干起。

“我觉得这一切都无所谓。只要你埋头苦干,再有一方面专长还是能够脱颖而出的。”对于这一点,马晓光是这样理解的。

话是这样说的,马晓光也是这样落实的。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15年期间,大陆与台湾方面总共进行了大大小小的会谈17次,每一次,都能见到他那忙碌的身影:写材料、参加会谈、头天晚上开会研究次日的会谈事宜、请示后方……那一样都少不了他。其中备受瞩目的1993年的汪辜新加坡会谈、1998年辜振甫访问北京和上海、宋楚瑜访问大陆等重大事件,他都是主要参与者之一。

“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工作至今,马晓光非常注意这个做人准则,没有和任何同事红过脸。现在,他已经是国台办综合局副局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秘书长,正厅级级别。

1981年全省文史类高考状元 李晓英

毕业学校:太原五中 就读大学:北京大学 现法国第戎大学教授 爱掉眼泪的小女生

“李晓英当年可是个比较脆弱、爱哭的孩子!”年过七旬的太原五中退休教师隋万春努力的从脑海中搜寻着20多年前的痕迹。虽然李晓英曾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岁月的流逝还是淹没了许多记忆。

在80年代的校园里,李晓英是个极为大众化的女生,文静低调的性格并不能马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习方面她在班里也只是中上等,并不十分突出。唯一让隋万春难以忘怀的是李晓英的性格有点“脆弱”。“一遇到什么事情,她总是要掉眼泪的,而且不是很有主意”隋万春说。甚至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李晓英都拿不定主意该报什么专业。

文理兼休的综合实力

很快,带着班里语文和地理的隋老师就发现了李晓英的潜质,“她非常注重学习,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不仅精于文科,对于高考必考的数学也学得相当好,可以说是文理兼修。”隋老师说。到高考前夕,李晓英在学习上得成绩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了,综合实力的强大让作为班主任的隋老师信心满满。甚至在全班填报志愿的时候,他善意的提醒大家,李晓英已经报了北大,由于当时北大招生的数量限制,最好是报其他学校,避免浪费志愿。而在他心里李晓英考北大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隋万春鼓励李晓英考虑选择她喜欢的古典文学专业,但最终李晓英还是选择了经济学。

高考如期而至,而李晓英的成绩果然没有出现意外,她以全省文科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经济系。而她的出色也让隋万春感到了欣喜。

难圆回国教学的心愿

此后的20余年,隋万春和李晓英基本上没有中断过书信联络。但是隋万春发现,上了大学的李晓英已经不是自己心目中那个脆弱的姑娘了。“在她给我的一封来信中,说到学习的时候,她甚至敢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这样的话,我当时也感到很意外”。隋万春笑言。

大学毕业之后,隋万春再没有见过他的这位高徒,李晓英顺利的被公派到法国出国留学,此后一直留在法国。

据隋老师的了解,目前李晓英已经加入法国国籍,成为了法国第戎大学的一名教授。“外国的教授可是相当难得到的,李晓英也付出了很多努力”隋说。在前几年的书信往来中,李晓英也曾经向隋万春表达过想回国发展事业、教学的愿望,但是由于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学校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1982年文史类高考状元 聂 红

毕业院校:太原五中 就读大学:北京大学 现北京钢铁学院工作 懂得聪明学习的“傻小子”

“她不像是一个女孩,更像一个活蹦乱跳的傻小子。”已退休的原五中老师隋万春说起自己的得意弟子来,忍不住先笑了起来。

刚毅,是聂红留给隋老师的最深刻的印象。戴一个黑边塑料眼镜,平时说起话来大大咧咧的,给人很泼辣的感觉,但是学习起来时,立刻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埋头用功。

聂红爱向老师提问题,而所提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让老师穷于应付,隋老师称这主要归功于聂红爱思考,用现在的话讲,她要将所学的的东西在脑子里一一“链接”起来,所以,聂红成了老师办公室里的“常客”,甚至为了一个问题,可以一直追到老师家,老师们都为这个扎着羊角辫小姑娘的这种学习劲头而打动。

聂红的父亲曾任太原大学的校长,也许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聂红的自学能力特别强,在教学过程中通常的情况是,老师们走在学生的前头,而聂红则走在老师的前头。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