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习题及参考答案

9、ABC 10、CD 11、BC 12、ABCD 13、BC 14、BC 15、ABCD 16、AB 17、BCD 18、ABCD 19、ABCD 20、CD 21、ABCD 22、ABCD 23、ABC 24、BCD 25、BCD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答案要点J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4、[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答案要点]

认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南辕北辙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强调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能动性,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3、[答案要点]

(1) 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 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7、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8、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9、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0、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11、“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2、“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3、“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