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练习曲》(《车尔尼599之25》)《高师钢琴》p48 5、用不少于200字的文字,尽可能祥尽地说明下面结构图式的含义: 1=G 2/4
前奏4+(a1+1+2+a′1+1+2+b4+a″2+2)+尾声2
第七章 二段体
一、二段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1、二段体的定义
由两个既对比又统一的乐段及其辅助部分构成的曲式,称为“二段体”(或“单二部曲式”)。如: (引子)+第一乐段+第二乐段+(尾声) (A) (B) 2、二段体的基本特征
二段体的两个部分,分别代表着音乐发展的不同层次和乐思形成并展开的不同阶段。概括起来说,二段体的基本特征如下:
(1)第一乐段,是乐思的呈示;
(2)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继续发展,以补第一乐段的呈述的不足;
(3)第二乐段可以全部使用新材料,也可由第一乐段的材料加新材料构成,但新材料必须在第二乐段的开始时出现,以便造成主题的对比;
(4)二段体即可以作为独立曲式,也可以作为较大曲式的一部分。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变奏曲和回旋曲的主题就常常用二段体结构。
二、二段体的基本类型 1、不带再现的二段体
第二乐段全部使用新材料,称为“不带再现的二段体”。(不带再现的二段体也常常称为“对比形象的二段体”。)是最常见的二段体。如:
(1)《祖国,慈祥的母亲》(《合唱艺术》p151)。这是一首“不带再现的二段体”歌曲,e小调,2/4、3/4变换拍子,其中:
A段:是一个两句式方正乐段。旋律比较平稳,各句从弱拍或后半进入,切分音的节奏同语调般的吟咏特点相结合,表现出诉说般的情绪。
B段:是一个三句式加补充的非方正乐段。音乐材料与A段构成对比。其音区较高,旋律比较短促,音乐在情绪上显得激动和热烈,从而形成高潮。补充部分使音乐更加温暖、深情。 由于A、B两段的体裁与速度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两段的音乐形象仍然十分统一。
(2)《歌声与微笑》(《合唱艺术》p308)。这是一首“不带再现的二段体”歌曲,和声小调式,2/2拍子,其中:
A段:是一个二句式的方正乐段。旋律平稳、欢快、跳跃,音乐具有较强的呈示性。
B段:是一个二句式的方正乐段。音区较高,速度稍快,旋律比较短促、兴奋,音乐在情绪上显得更加热情与开朗,从而形成高潮。
由于A、B两段的音区与表情有较大变化,因此,两段的音乐形象形成了较大的对比。
(3)《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这是一首“不带再现的二段体”歌曲,宫调式,4/4拍子,其中:
A段:是一个四句式带扩充的方正乐段。旋律平稳如歌,具有较强的叙述性。
B段:是一个四句式的方正乐段。音区较高,速度稍快,旋律比较短促、激昂,音乐在情绪上显得宏伟壮丽,并充满了英勇豪迈的气质,从而形成高潮。
由于A、B两段的体裁与速度具有较大改变,因此,两段的音乐形象形成了较大的对比。 [注意:所有带“副歌”的二段体,均以“不带再现的二段体”为多见。] 2、带再现的二段体
在第二乐段结束时,再现第一乐段的部分材料,称为“带再现的二段体”。(带再现的二段体也常常称为“统一形象的二段体”。)如:
(1)《欢乐颂》(《合唱艺术》p17)。这是一首“带再现的二段体”歌曲,D大调,4/4拍子,其中: A段:是一个并行发展的两句式方正乐段。旋律平稳,音乐庄严辉煌,具有典型的宗教音乐特点,偶尔出现的附点节奏,使音乐充满了力量和发展的动力。
B段:也是一个二句式的方正乐段。音乐材料与A段构成对比,再现部分出现在末乐句。其中八分音符的使用,使音乐在情绪上显得激动和热烈,从而形成高潮。 A、B两段的速度与风格连贯统一,因此,音乐形象十分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