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包列罗舞曲音型: 3/4拍,特点:固定地持续。 (9) 萨拉班德舞曲音型: 4/6拍,特点:三拍总是较慢。 (10) 朝鲜长鼓舞曲音型:4/4拍,特点:对分形节奏。 (11) 陕北秧歌舞音型: 4/4拍,特点:第一、四拍较重。 [详见: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p110表4-5]
三、旋律分析
1、关于旋律的几点认识
(1)从重要性上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 (2)从时间上看:旋律是乐音运动的轨迹。
(3)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看:旋律是和声的表层。
(4)从欣赏的角度看:旋律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等等。 2、旋律分析要求
(1)要描述旋律的外观轮廓: ①大山型: ②瀑布型: ③环绕型: ④锯齿型: ⑤阶梯型: ⑥直线型:
(2)要观察旋律隐伏的骨架轮廓
首先找出旋律基本骨架:长、短、高、低、轻、重、起、止、色。 (3)要观察旋律进行的密度
即某一音高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单位中出现的次数,它体现了旋律的“紧张度”。 (4)要分析旋律的高潮
①高潮是在旋律运动过程中,在艺术效果上最动人的那一瞬间。 ②高潮是旋律“运动”的目的,没有高潮的旋律不是好旋律。 ③高潮的形成:预备-上升-到达-爆发-持续-下降-结束
④高潮点的位置:(无特定必要)3/4即5∶3“黄金分割点”位置。 ⑤高潮爆发点的“音”的选择:调式的第Ⅳ级,即: 起 Ⅴ 3/4 止 T D S T ┌───┐ Ⅱ-Ⅳ-Ⅱ 四、和声分析
1、和声在音乐中的作用 (1)强大的结构凝聚力:
(2)高度的形象概括力: (3)丰富的色彩感染力:
2、高度发展的和声理论与丰富多彩的和声实践
[详见: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p201—202.表7-1] 3、和声分析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微观分析
(1)识别单个和弦,作出和弦标记。 (2)标明和弦外音。
(3)明确和弦之间的音级关系或功能属性。 (4)观察和弦序进的时间步伐即“和声节奏”。
(5)观察和声连接的方式与特点,各类不协和音的出入方式。 (6)标明调性路线及主从关系,指出与转调相应的和声处理技巧等。 [详见: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p212—220.舒曼《为什么》] 第二步:中观分析
(1)确定各种终止的位置、类型与风格。 (2)分析每个终止式的和弦构成及技术处理。
(3)以终止式为对象进行评价:对比与统一;松弛与紧张;风格与表现。 第三步:宏观分析
(1)明确所分析对象与哪一类和声风格有关。 (2)揭示所分析对象的和声风格特点或规范。 4、和声进行的“动—静”关系
和声进行的“动—静”关系实际上就是“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稳”则“静”;“不稳”则“动”。例: 和声因素动静关系情况表 和声因素
(静) 稳定性较强 (动)不稳定性较强
和弦 主和弦 其他各级和弦 调式 自然音体系 变化音体系 根音 上行四度进行 其他各类进行 结构 大小三和弦 其他各类和弦 位置 原位和弦 转位和弦 节拍 强拍和弦 非强拍和弦 节奏 长时值和弦 短时值和弦 终止 完全终止式 其他终止式 低音 持续音 级进进行 调性 主调 从属调
进行 围绕主和弦 远离主和弦 曲式 收拢性结构 开放性结构 5、和声张力的强弱关系
和声张力的强弱,是指和声紧张度的大小,而和声张力的“强弱”与和声进行的“动静”,是直接相应而关系密切的两个范畴。
和声张力的大小,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