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写作
写诗——提炼主旨 写人论事
要想写好诗,一定要读古人诗歌。模仿前人的作品是学习写作的好方法。
诗歌的种类较多,有古体诗,有近体诗,古体诗是和近体诗相对的,有今体诗(自由诗)。学写哪一种诗呢,近体诗要求严格,讲究对仗、押韵,讲究字数整齐;今体诗形式上比较自由、灵活。
怎样写诗?先学会欣赏诗歌,然后把学到的欣赏技巧反用在写作中,创作出自己的诗作。写作诗歌要讲究“提炼主旨,写人论事”的技巧。具体而言就是:
(1)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提炼主题,要有鲜明的形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平常我们写作文,强调的总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在写诗歌时,我们同样应该如此。对于自己真实的感受,要着眼于写出具体的形象,用形象体现思想主旨,确立诗歌的灵魂。例如该单元就以“爱国”这一永恒的主题为中心,热情讴歌了诗人们高尚的爱国情操。
(2)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或事进行构思和立意,抒发真实的感情。人总是有感情的,而诗歌是最要抒情的文学形式。因为诗歌常常是有感而发的,而且优美的诗篇也总是产生在感情激荡的时候。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夸张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无尽的爱情遗恨,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行为。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借助自己的身世遭际,抒发自己仕途上的哀怨、悲伤。陆游的《书愤》通过叙述现实境遇与昔日战斗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诗就是诗人感情的喷发,当我们为某一人、某一事或某一物而动情之时,抓住自己的这种感受,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出来,将自己的这种感情赋予诗歌之中,
或歌颂,或讽劝,或揭露,强烈的感情就是写好诗歌的基础。
一、课内素材
1.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主张改革政治,任用贤才。因同贵族集团斗争,遭谗去职,屡被放逐。后自沉汨罗江而死。诗人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先后,试图“及前王之踵武”。当他看见“党人”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就大声疾呼:“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当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挤和迫害时,就奋不顾身地同他们斗争到底,至死不悔。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注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
应用话题 这则素材比较经典,应用较广,历来为广大考生首选,在历届高考优秀作文中,不乏应用者。可以应用到“爱国”“气节”“勇气”“个性”“情操”等诸多话题或材料作文中,应用时变换陈述角度,突出特色,自然融入话题中。
2.《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长篇抒情叙事诗。诗人借民间流传和典型化的唐朝皇帝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象征人民群众对美满婚姻的追求,以及在封建等级制度下不能实现的、平等真挚的爱情理想。
应用话题 “强国与误国”“爱与恨”“为己为公”“遗恨”“为情而生”。 3.《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与屈原有许多不同,但两人在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一致的。在《蜀相》中,杜甫在追思、钦慕诸葛亮的同时,还一掬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之泪。
应用话题 “鞠躬尽瘁”“爱国”“壮志难酬”“孔明”。 4.《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爱国主题贯穿了他一
生的创作历程,成为他诗歌的灵魂。在《书愤》中陆游抒发了自己一心报国却因投降派把持朝政而空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感。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的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应用话题 “分与合”“愿望”“人生艰难”“痴情不改”。 二、课外素材
大爱无私,爱心奉献
1.2008年5月12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