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本病血常规变化与病期及病情轻重有关。白细胞计数在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100×109/L。发病初期中性粒细胞增多,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第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发热后期和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明显升高。血小板从第2病日开始减少,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24、对流行性出血热具有确诊价值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有哪些?
答:⑴特异性抗原检测:早期病人的血清、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尿沉渣细胞均可检出特异性汉坦病毒抗原。
⑵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血清IgM和IgG抗体。 ⑶PCR技术:用RT-PCR方法检测汉坦病毒RNA。
用上述检测项目检出特异性汉坦病毒抗原、特异性IgM型抗体或间隔一周以上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4倍上升,均可实验确诊流行性出血热。RT-PCR检测汉坦病毒RNA阳性,有助于早期和非典型病例的快速诊断。
25、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本病的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仍是本病的治疗原则。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⑴发热期治疗原则: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
⑵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积极补充血容量,注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功能。
⑶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⑷多尿期治疗原则:移行期和多尿早期治疗原则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⑸恢复期治疗原则: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26、试述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高危人群。 答:⑴艾滋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⑵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注射途径传播、母婴传播及其他途径如器官移植、人工授精等。 ⑶高危人群:是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为高危人群。 27、如何确诊艾滋病?
答:凡属高危人群存在下列情况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应考虑艾滋病可能: ⑴近期体重下降10%以上; ⑵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 ⑶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 ⑷全身淋巴结肿大;
⑸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 ⑹口腔念珠菌感染。
高危人群伴严重机会性感染或机会性肿瘤以及CD4/CD8比例倒置等应考虑本病可能。应进一步做HIV抗体检测,主要检查P24抗体和gp120抗体。一般ELISA连续两次阳性,再作免疫印迹法(WB)和固相放射免疫沉淀试验(SRIP)等确诊。 28、何谓艾滋病的HAART治疗?
答:由于HIV变异性十分强,仅用一种抗病毒药物易诱发HIV的突变,并产生耐药性。因而目前主张联合用药的抗HIV治疗方案,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常用三联或四联,即三类药物的联合或2种核苷类抑制剂和1种非核苷类抑制剂的联合,2种蛋白酶抑制剂和1种核苷类抑制剂以及2种核苷类抑制剂和1种蛋白酶抑制剂的联合等。 29、试述伤寒极期临床表现特点
答:伤寒的极期在病程的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
⑴发热:持续高热,多数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10~14天。 ⑵消化系统症状:明显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⑶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病理反射等中毒性脑病的表现。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逐渐恢复。
⑷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即体温增高1℃,每分钟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系因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所致。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有时出现重脉,即桡动脉触诊时,每一次脉搏感觉有两次搏动,系因末梢血管受内毒素影响而扩张所致。
⑸皮疹:于病程7~13天,部分患者在胸、腹、背部及四肢的皮肤分批出现淡红色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一般在10个以下,约2~4天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
⑹肝脾肿大:病程第一周末开始,常可触及肝脾肿大,通常为肋缘下1~3cm,质软伴压痛。重者出现肝功能明显异常及黄疸。
30、肥达反应凝集效价在伤寒有何辅助诊断意义?如何评价其结果?
答:⑴应用标准试剂检测,未经免疫者“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有辅助诊断价值。若每周复检1次,凝集效价逐次递增,则其诊断意义更大。
⑵评价肥达反应结果,应注意:①若只有“O”抗体效价增高,而“H”抗体效价不高,可能为发病早期,若仅有“H”抗体效价增高,而“O”抗体效价不高,可能为接受伤寒、副伤寒菌苗预防接种后,或因其他发热性疾病而出现的非特异性回忆反应。②伤寒与副伤寒甲、乙可产生相同的“O”抗体,产生的“H”抗体不同,因此“O”抗体效价增高,只能推断为伤寒类疾病,诊断伤寒或副伤寒需依鞭毛抗体凝集效价而定。③感染轻者或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或同时应用皮质激素治疗者;或过于衰弱、免疫反应低下,或患丙种球蛋白缺乏症者,肥达反应可能阴性。④部分疾病如血吸虫病、败血症、结核病、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31、伤寒的并发症有哪些?
答:伤寒的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急性胆囊炎,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有中毒性脑病、溶血性尿毒综合征、DIC等。 32、如何选择治疗伤寒的抗菌药物?
答:⑴喹诺酮类: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对伤寒沙门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列为首选药,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
⑵头孢菌素类: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毒副反应低,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以及氯霉素耐药菌所致伤寒。
⑶氯霉素:可用于对氯霉素敏感的非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株所致伤寒,新生儿、孕妇、肝功能明显损害者忌用,由于其不良反应,已少用。
⑷氨苄西林:可用于不能应用氯霉素的患者,或妊娠合并伤寒或慢性带菌者。 33、胃肠型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特征是什么?常见的致病菌是什么?
答:胃肠型食物中毒的特征为潜伏期短,常为集体发病,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表现。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细菌,常见有沙门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与蜡样芽孢杆菌等。
34、试述中毒型菌痢的抢救治疗的主要环节,其基本措施如何?
答:中毒型菌痢病势凶险,应及时采取对症治疗为主的综合抢救治疗措施,主要抓住抗感染、降温镇静、纠正循环衰竭和防治呼吸衰竭等环节。但应区分临床类型合理选用。
⑴病原治疗:成人选用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或加替沙星等喹诺酮类;儿童选用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菌素。
⑵对症治疗:①降温止惊:积极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予退热药,如高热伴烦躁、惊厥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反复惊厥者可予安定、苯巴比妥钠。②抗休克治疗,用于休克型和混合型。A.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B.改善微循环。C.保护重要脏器功能。D.短期内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E.DIC者肝素抗凝治疗。
⑶防治呼吸衰竭,用于脑型与混合型。A.脑水肿用脱水剂快速静滴。应用血管活性药以改善脑部微循环,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B.防治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给氧,如出现呼吸衰竭可使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34、霍乱的临床表现特征是什么?
答: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于甲类传染病。典型者发病急骤,以剧烈的腹泻、呕吐、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甚或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临床特征。轻型病例很常见,带菌者亦较多。典型患者的病程分三期,即泻吐期、脱水虚脱期和恢复及反应期。 35、试述霍乱的治疗原则。
答:霍乱的治疗原则是: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
36、根据钩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特点,可分为哪些临床类型?并简述各型临床特点。
答:钩体病因感染的钩体型别不同及机体反应性差异,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样。同型钩体可以引起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而不同型的钩体又可引起极为相似的综合征。依据临床主要特点,可分为以下几型:感染中毒型(又称流感伤寒型)、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肾衰竭型、脑膜脑炎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