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长郡2018-2019学年表第一学期期未考试语文试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 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 “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 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 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 “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 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们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 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 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 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人“和”的状态。 C. 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 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 “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A.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人“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 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D. 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 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C. 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 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人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原文说“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前提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

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2题详解】

试题分析:“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3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原文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C项,“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D项,“中国固有的学问”这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摘句归纳法。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达段意的句子,如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局,把它们摘录下来作为段意。联词归纳法。从文章中找出能表达本段内容的词语,然后将它们串联在一起,组成段意。节意归纳法。将由几个小节组成的一段文章,一节一节的归纳出节意,再联系主要内容,归纳段意。分层归纳法。将一段话分成几个意思来叙述,最后按照主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把它归纳成段意(注意不是将层意相加)。借助归纳法。 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同时使用。注意:语段层次的概括要准确,事物特点的概括要简明,作者观点的概括要明确。A项无中生有,C项概括失当,D项偷换概念。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 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級,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級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級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4.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下列对“形成的空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马克思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太重要了,对他的逝世,人们心理上一时很难接受。 B. 马克思的影响是极大的,人们不久就会发现世界上失去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C. 马克思主义正日臻完善,由于马克思逝世,将使革命理论的研究出现一段空白。 D. 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极大,他逝世的损失无法弥补,他的位置无人可以替代。 5.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 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 经永远地睡着了。”下列对这段话的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之情。

B.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就出了意外,失去了最伟大的导师和亲密 的战友,有痛惜之情,但主要是作者自己深深的自责。

C. 这段文字可看出恩格斯沉痛之中又有敬重、痛惜、宽慰之情,感情细腻而又复杂。 D. 作者受情境所限,以“停止思想”和“永远地睡着了”代替“逝世”,以“两点三刻” “还不到两分钟”渲染内心的伤感和遗憾,虽悲痛而不失自持。

6. “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