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通过主题图教学比例尺的认识。首先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然后,教材通过一张机器零件放大的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
教学时,可由绘制地图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引出比例尺,并结合地图使学生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然后,进一步说明:根据需要,有时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到图纸上。让学生找出教材呈现的图纸的比例尺,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体会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时,表示放大。
(2)例1。
例1是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
(3)例2。
例2是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应用方程求实际距离。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确:设时应使用哪个长度单位;比例尺可以看作是一个常数,即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关系,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可以用正比例来解。
(4)例3。
例3是综合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学校操场的实际长度,画出操场平面图。
教学时,小组讨论:确定的比例尺是多少?怎样求长、宽的图上距离?结果是多少?讨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的方法时,应让学生理解教材中呈现的两种算法以及它们不同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调整比例尺,画出平面图。
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主题图。
教材呈现了照像、用放大镜看书、投影仪放大图表、人和影子等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2)例4。
例4是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确: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然后让学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观察它们发生的变化。之后,再要求学生将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并观察图形发生的变化。逐步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3.用比例解决问题。 (1)例5。
例5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
教学时,要突出运用比例知识解答的思路,引导学生判断: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然后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并求解。学生解答后,教材进一步改变例5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2)例6。
例6是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编排思路与例5相似。
教学时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何比例做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数量关系的特点解答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所以学习中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材的编写也注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练习,不仅限于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而且涉及到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统计
一、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二、具体编排
1.例1。
例1说明从信息表达比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结论。
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 2.例2。
例2说明利用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教学时,可先呈现这两幅统计图,让学生说说:“A、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认识到: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判。 四、教学建议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本单元教学时应注意向学生阐明以下两点:(1)统计图在表述统计结果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故统计活动中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息,展示统计结果。(2)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实际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得出正确结论。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数学广角
一、教学内容 抽屉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具体编排
1.例1及“做一做”。
例1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的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为解释这一现象,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枚举法“与“反证法”或“假设法”。
教学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并通过逐步类推,使学生逐步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
“做一做”中安排了一个“鸽巢问题”,学生可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 2.例2及“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