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练习答案(2018年版)

④笃实。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白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千,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目标高远,保持定力、不懈奋进,又要脚踏实地,严于律己、精益求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生的价值准则,勤学以增智、修德以立身、明辨以正心、笃实以为功。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1.试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1) 道德的起源 ①道德起源的理论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探讨道德起源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并提出了种种见解或理论。如“天意神启论”“先天人性论”“情感欲望论”“动物本能论”等。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这些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要么是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的注解,要么是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分析,均无法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 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把握。

a.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b.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在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必然要发生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调节各种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满要,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c.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或集体不同的利益关系,并由此产生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而全面地论述了道德的起源问题,为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2) 道德的本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正确理解道德的本质,应该把握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以及道德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

①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a.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b.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普遍性和阶级性 d.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②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道德作为一种调节方式,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它通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范来调节利益关系。 ③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作为实践精神,道德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界的普恶现象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方面的总和,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等活动的动力。

2.社会主义道德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这主要是因为: (1)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制度保证,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团结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是为人民服务的基础。

(2)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要求为人民服务,不仅在于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应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

益等关系;更在于强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引导下,每个市

>>闁诲繒鍋炲ú鏍閹达箑绀傞柕濠忛檮閻庯拷<<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