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 - 名词解释》 - 图文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109、最佳竞技训练阶段 superior stage of competitiveness training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持续时间4—8年。主要任务为创造专项优异运动成绩。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与专项提高阶段相同。

在此阶段中,运动员仍需要进行大负荷的专项训练。由于多年承受高度训练负荷和高水平激烈竞赛的影响,也常常由于伤病的积累,在这一阶段训练中,要特别注意细致地安排训练负荷。负荷通常呈波浪形,有起有伏,有张有弛,保持明显的节奏,从而保证运动员能以充沛的精力和理想的竞技状态参加激烈的竞争,取得理想的成绩。并力求延长最佳竞技训练阶段的年限。(田麦久)

110、竞技水平 competitiveness

通过运动竞赛所表现出来的竞技能力。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

对不同项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从比赛结果的评价方法来看,田径、自行车、游泳、速度滑冰、举重以及射箭、射击等项目,可运用标定的计量工具予以客观地测量,通过对时间、距离、重量、环数的准确测定评价其竞技水平的高低;体操、艺术体操、技巧、跳水等项目,依据完成动作的难度及运动员的表现力,或由裁判员根据规则确定的统一标准,对所完成的动作给予评分来确定竞技水平的高低;足球、水球、冰球、曲棍球、篮球等项目,按命中特定区域的次数以及各种有代表性的技术指标予以评定;摔跤、柔道、拳击等项目,依是否获得绝对胜利,或依命中得分的情况以及技战术的表现判定其竞技水平的高低;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和网球等项目,则通过比赛中得分的多少和技术战术的表现反映竞技水平的高低。(田麦久)

111、竞技保持训练阶段 maintaining stage of competitiveness training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第四个即最后一个阶段。是运动员渡过了自己的竞技高峰之后,继续参与竞技训练和比赛的阶段。持续时间约2--5年。主要任务为努力保持已达到的专项竞技水平,尽力延缓和推迟专项竞技水平的下降。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为:第一,保持训练比赛中的心理稳定性;第二,体能主导项目为专项运动素质,技能主导项目为专项技术战术;第三,体能主导项目为专项技术战术,技能主导项目为专项运动素质;第四,训练理论知识。

在此阶段,运动员的训练负荷量通常低于专项提高训练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同时间断性地保持较高的负荷强度,在教练员的统一部署下,运动员更多地按照自我感觉来掌握和控制训练过程。(参见《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田麦久)

112、准备时期 preparation period

以全面或重点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为目的组织实施的训练阶段。训练大周期的第一个阶段。运动员通过采用专项的和全面的训练手段,逐步加大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引起机体的适应性反应,促进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全面地或有重点地提高,为运动员在进人竞赛时期后逐步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创造必要的条件。准备时期的时间一般地讲全年单周期安排中为5—6个月,双周期安排中为2--3个月,多周期安排的微缩大周期中,仅为4--6周。运动项目性质不同,准备时期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田麦久)

113、竞赛时期 competition period

以参加比赛、创造理想成绩为基本目的而组织的训练阶段,训练大周期的核心组成

33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部分。通过高强度为主的专项训练,把运动员在准备时期中所发展和提高的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地溶汇于专项竞技之中;通过有计划地参加系列比赛,引导运动员的机体进人身心协调、高度动员的良好竞技状态,并力求在主要比赛中表现出已经具有的竞技能力,创造满意的运动成绩,实现预定的训练目标。运动员连续保持最佳竞技状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两个月。一个竞赛时期的最长时间也不应超过三个半月。(田麦久)

114、调整时期 adjustment period

在连续参加紧张激烈的运动竞赛之后,以促使机体生理和心理充分恢复为目的而组织实施的训练阶段。一个训练大周期的结束阶段。又称恢复时期或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中训练的专项化程度与负荷强度明显降低,采用多种训练手段和措施进行积极性休息,消除运动员的体力与精神疲劳,为转人下一个大周期训练做好准备。休整时期的时间依整个大周期时间的长短及参赛的次数与强度而定,一般为1—4周。(田麦久)

115、训练性比赛 training competition

以培养运动员专项所需的竞技能力或提高专项训练强度为主要目的而参加的比赛。 训练性比赛的内容可以是训练过程中为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状况而安排的专项测验赛,或不以提高运动成绩为主要目地的非主要比赛,让运动员通过实战演练经受考验、积累经验,提高训练难度和多种环境与条件下的参赛应变能力与技术、战术水平。

训练性比赛的应用一般在准备时期就可适当安排进行。随着训练阶段的推移,训练强度逐步提高,训练性比赛的次数可以增加。比赛前期有些比赛也具有训练性比赛的性质。(张英波)

116、竞技性比赛 sports competition

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胜利为目的而参加的比赛。 运动员参加竞技性比赛应赛前做好充分准备,赛中全力以赴。在一个训练大周期中,不宜安排过多的竞技性比赛,一般以1—3次为宜。(张英波)

117、适应性比赛 adaptive competition

为使运动员对重大比赛做好准备,常在主要的比赛之前安排的以提高运动员对未来大赛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为目的的中小型比赛,亦称热身赛。

适应性比赛应与运动员将要参加的主要比赛在某些条件下相类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训练性比赛和赛前模拟的性质。目的是使运动员在主要比赛之前在技术、战术水平、身体和心理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调整和加强,更直接地提高实际参赛能力。

适应性比赛常常被用来提高运动员对未来比赛的场地、气候、对手、观众、裁判等各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适应性比赛安排的时间不应与主要比赛相隔太远,而且应连续参赛,以求获得理想的适应效果。(张英波)

118、商业性比赛 commercial competition

为了满足商业需要或盈利而进行的比赛。

包括工商企业或经济实体宣传企业形象推动产品销售而举办的比赛,以及主办者通过竞赛组织活动直接创造经济利润的比赛。

商业性比赛通过出售不同价格的门票、标志和招揽广告,出售广播电视转播权,推出比赛专利或指定产品,发行彩票,推销纪念品和纪念币,出版书刊与音像制品,以及

34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组织旅游等诸多途径获取经济收人。体育明星和优秀运动员则获得比赛出场费。(张英波)

119、检查性比赛 inspection competition

为达到一定标准或了解运动员训练情况而组织的比赛。

可通过参加检查性比赛检查以下内容:第一,达标情况。第二,技术掌握情况和稳定性水平。第三,检查特定运动素质的发展情况。第四,检查集体项目阵容安排的适宜度。选择确定最佳主力阵容,并对各种情况下的后备阵容进行演练。第五,战术设计的应用价值和战术配合的熟练程度。(张英波)

120、赛季 competition season

运动竞赛连续地集中地举办期间。它有泛指、确指二种用法。泛指,系指某运动项目较经常、较频繁地举办某种竞赛的时期。如田径的室内赛季(又称冬令赛季),一般在2月份;田径的室外赛季(又称夏令赛季),于欧美一般安排在5_8月份。确指,系指某运动项目组织以竞赛规程形式明确规定的特定竞赛的举办期间。如美国全国篮球协会(NBA)规定的年度赛季,对各队、各场次比赛的时间、地点和竞赛办法等项,事先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茅鹏)

121、赛前训练 pre_seasonn training

比赛前调整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为比赛取得好成绩直接进行准备的阶段性训练。 赛前训练时间可长可短,一般特指重大比赛前26周的训练。它的任务是在现实的训练基础上,促使理想竞技状态的出现。它的基本特点是适当地降低量、提高负荷强度(有些队将高原训练等非传统手段也结合使用于赛前训练)。并常常参加一次或多次热身赛(或竞赛形式的测验、表演)。(茅鹏)

122、赛间训练 in—season training

间隔时间较短的两次比赛之间所进行的训练。

一个赛季中,通常包括多次比赛,两次比赛之间较短的时间间隔,既是前次比赛后的过渡,更是后次比赛的直接准备,组织好短时间间隔中的训练工作十分重要。赛间训练的任务是使运动员迅速地从紧张的比赛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并相机发展竟技状态,因此需要针对项目、赛程、尤其是运动员前段比赛的状况、特别是当时的身心特点,具体地选择训练的内容、手段、方法,斟酌负荷的强度和数量,并处置好与恢复措施、作息行止等其它相关活动的结合,以争取妥善地完成赛间训练的任务。(茅鹏)

123、竞技状态 competitive form

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

竞技状态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从生理学角度,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达到最高水平,在运动中出现“节省化”现象,机体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大负荷以至极限负荷的训练和激烈紧张的比赛,并且恢复过程也比较快。第二,从训练学角度,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和专项技、战术的发展达到了本人的最佳水准,并且运动素质和专项技、战术结合紧密,能通过专项技、战术把提高了的运动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完成动作准确、熟练、协调,具有最佳效果。第三,从心理学角度,运动员在训练中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自我感觉良好,渴望参加比赛,在比赛时具有特殊的专项感受力,意志顽强,心理

35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稳定,以及具有完成任务,夺取胜利的充分信心。竞技状态的发展有着鲜明的周期性特点,依其形成、发展的过程,每一个周期可分为获得阶段、稳定阶段和消失阶段。

在运动训练中,应根据竞技状态的这种获得——稳定——消失动态规律安排训练周期。将一个训练大周期(也就是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应地划分成三个训练时期,使训练过程也形成一个周期性循环。其中准备期的训练保证运动员获得竞技状态;比赛期的训练保证运动员已获得竞技状态的巩固和进一步提高,并力争保持一定时间,在参加赛季的一系列竞赛中,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恢复期的训练则保证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恢复和调整,使暂时消失的竞技状态回升,从而进人下一个竞技状态和训练过程的循环周期。(张英波)

124、临赛状态 pre-competition status

运动员面临比赛之际的身心状态。它对于成绩表达和比赛结果具有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意义。它如果同竞技状态的各方面要求相符合,便是积极的、良好的临赛状态;如果在重要方面有违误,便是不良的临赛状态。训练水平是决定临赛状态的基础;赛前训练和比赛周的调控,决定着临赛状态的具体呈现,决定着训练水平的表达和发挥。

临赛状态主要表现在参与比赛的认识状态,情绪上的投人状态,心理上的稳定状态,意志上的坚毅状态,参赛的动员状态,对参赛程序的认识和操作上的熟悉状态,身体健康的维护状态,技战术环节(尤其是主要环节)的把握状态,体能变化的掌握状态等方面。(茅鹏)

125、过度负荷 excessive load

超过运动员承受能力,导致运动员机体产生严重劣变的训练负荷。

运动员在特定的时期,承受训练负荷的能力是有限的。训练负荷在适宜范围内的增加,是运动员获得更大训练适应,有效地提高竞技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如果加之于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超出了他在该时期所能承受的负荷的极限,机体各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遭到破坏,甚至造成组织严重损伤等病理性的劣变,就会破坏已经获得的积极的训练效应,影响运动员训练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严重的过度负荷会导致过度疲劳的出现。(田麦久)

126、过度训练excessive training, over training

施以超过运动员机体所能承受的生理或心理负荷,导致产生劣变现象的训练。严重者亦会导致过度疲劳的出现。

过度训练的表现主要有:训练负荷过大,又缺乏必要的调整恢复和营养补充,致使疲劳积累;运动员伤病没有痊愈,又进行大负荷训练,造成机体机能持续下降;比赛过于频繁,使运动员长时间处于身心紧张状态等。

由过度训练引起的过度疲劳有过度兴奋型(交感型)和过度抑制型(又称融交感型)两种类型。一旦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出现过度疲劳的某些症状,即须加以注意,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主要是调整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甚至停止训练,对症治疗。(李福田)

127、基本训练周 basic training week

担负着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这一基本任务的训练周型。

在全部训练过程中,基本训练周是采用得最多的周型。在准备期的训练中,基本训练周占很大的比例;在赛前和赛间训练中,也力求安排必要的基本训练周的训练。

3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