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 - 名词解释》 - 图文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的产生较为缓慢,负荷后恢复较快。(李福田)

143、重复训练法 repetition training

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重复训练法常用于较大强度的体能训练,也可作为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专项运动能力训练的方法。练习时的运动方式,用力结构,选用的负荷强度等基本上与专项比赛特征相一致。

构成重复训练法的主要因素有:单次(组)练习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及每两次(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休息的方式通常采用静止或散步。(李福田)

144、比赛训练法 competition training

运用比赛或近似比赛的形式与负荷进行训练的方法。

运用比赛训练法的主要目的为:检查训练效果,提高专项训练强度,培养竞技状态,改进运动技术和战术,强化比赛的心理素质,培养比赛的意志品质。

由于比赛训练法具有强烈的竞争性,运动员负荷强度大,所以,比赛训练法不宜过多采用,一般都是在一个训练周期或阶段训练结束后,选用比赛训练法检查前一阶段的训练效果;或在大赛前,运用比赛训练法检查专项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培养良好的竞技状态。(李福田)

145、“法特莱克”训练法 fatelaike training

运动员任意变化速度持续进行的跑步训练法,也可视为持续跑训练法的变种。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法特莱克”为瑞典语,其译意为“速度性游戏”。

运用法特莱克训练法,主要是在野外、丘陵地带、山坡、平原的地形条件下,由运动员自己控制距离不等的快跑、慢跑、匀速跑、加速跑交替进行的连续练习的方法。

法特莱克训练法对发展一般耐力,改善有氧代谢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消除神经系统的疲劳,完成较大的负荷数量,提高支撑器官的功能也有较好的效果。

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法特莱克训练法,在训练实践中,被采用的比重逐步减小,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运动员的训练实践中,多用于调整训练课或调整训练期,作为积极性恢复的训练手段应用。(李福田)

146、静力训练法 isometric training method

以肌肉收缩力克服和对抗外力(重量、对手、同伴等),使肌肉张力改变,长度不变,环节不运动的力量训练方法。

训练目的是发展肌肉最大力量,或发展薄弱肌群的力量,或用于软组织损伤的康复训练。

训练内容包括:

1)负重静力训练法,身体处于某种姿势负一定重量保持静止用力,随负重量增加,静力时间递减;

2)对抗静力训练法,身体处于某种姿势时对抗固定物体,持续静止用力。(万德光)

14?、动力训练法isotonic training method

以肌肉收缩力克服和对抗外部阻力(重量、对手、同伴等),肌肉张力不变,长度改变,环节运动的力量训练方法。

训练目的是发展最大力量、速度力量或力量耐力。

41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训练内容包括:

1)克制性力量训练,肌肉收缩力克服外部阻力(外力小于肌肉力,肌肉缩短) 2)退让性力量训练,肌肉收缩力对抗外部阻力(外力大于肌力,肌肉被拉钧; 3)超等长力量训练,肌肉被拉长,利用牵张反射突然缩短,即先退让性后克制 性力量训练。

因负荷、次数、动作速度不同有不同的训练方法:

1)高强度法。负荷强度大,组数次数少,用于发展最大力量。 2)重复法。负荷强度中,组数次数较多,用于发展速度力量。

3)极限用力法。负荷强度小,组数次数多,速度快,用于发展力量耐力。(万德光)

148、超等长训练法 plyometrics training method

以肌肉的弹性、收缩性和牵张反射发展力量的方法。

训练目的是通过脊髓反射增强肌肉力量,提高支撑力、弹跳反应力、鞭打力等。 练习中,当肌肉快速地被拉长时(离心阶段),刺激了肌梭感受器,通过脊髓的牵张反射,被拉长的肌肉积极收缩(向心阶段),以保持肌肉长度的恒定。各种起跳前的制动(缓冲),投掷前的预拉长,就是利用这种牵张反射,使肌肉的收缩力量加强。在肌肉快速收缩之前,先快速地牵拉肌肉,既可使肌肉处于适宜的初长度,又可通过牵张反射提高肌肉力量。(万德光)

149、循环训练法 circuit training method

按先后顺序依次设站编组,进行身体不同部位、不同肌群力量练习,每组练习后经适度间歇重复练习至若干组的训练方法。

训练目的在于发展和改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以及其综合素质,特别是力量耐力,同时提高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能力。

练习时,以最大负荷次数的二分之一为基准,根据“渐进负荷”和“递增负荷”的原则,因人而异地规定每个练习的负荷量、重复次数、动作速度,每组8至12项练习,重复练习3—10组。

循环训练法有三种:

第一种:为持续循环训练,练习之间无间歇,负荷量大,强度小,用于发展力量耐力;

第二种:为重复循环训练,练习之间间歇长,机体基本恢复后再开始作下一站的练习,负荷量中,强度大,用于发展最大力量;

第三种:为间歇循环训练,练习之间的间歇严加控制,在机体尚未恢复时就开始作下一站的练习,负荷量中,强度较大,用于发展力量耐力、速度力量。(万德光)

150、金字塔式训练法 pyramid style training method

随负荷不断递增,重复次数逐渐递减的成组负重力量训练法。开始负荷轻,次数组数多,类似塔基;最后负荷重,重复次数少,只能作一次,类似塔尖。故名金字塔式训练法。

用这些方法训练有利于调节负荷,预防损伤,可有效地增大肌肉横断面和发展肌肉内协调。

典型的练习组合方式为:开始负荷为最大负荷的70%,作四组,每组四次;递增负荷至80%,作三组,每组三次;递增负荷为90%时,作二组,每组二次,直至负荷至100%

42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作一组,每组一次。(万德光)

151、电刺激训练法 electrical stimulation

以脉冲电流代替大脑发出的中枢神经冲动,使肌肉收缩,籍以提高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

其训练目的在于不增加肌肉体积的情况下,提高肌肉力量,亦可用于可加强薄弱环节肌群的力量。

训练时利用脉冲电流仪,通过两个趋肤电极传输到肌肉,使肌肉产生收缩,此为间接刺激法。若两电极固定于肌肉末端,则为直接刺激法。采用中频电流可达到刺激深、肌肉收缩最佳的目的。刺激时间为十秒,间歇为五十秒,反复作十次为一训练单元,每周安排二至三次。(万德光)

152、单一训练法 elemental training

只采用某一项练习方法或手段进行训练的方法。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往往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只用一种固定的方法、手段对某项重要的动作、技术、战术或素质进行训练,以获得最大的效益。(钟秉枢)

153、变换训练法 change training

在改变场地、器材、时间、空间等训练环境与条件,或改变练习速度、速率、时间、力量等训练负荷以及改变动作组合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方法。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适应能力,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和身体训练水平,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和推迟疲劳的出现。(钟秉枢)

154、组合训练法 combined training

从若干个不同性质的训练方法、手段中,每次取出几个,并成一组,进行训练的方法。如身体训练时的循环练习法与间歇训练法结合,产生循环间歇训练法。技术训练中把几个不同性质的技术动作组合起来,产生新的技战术手段和方法。(钟秉枢)

155、模拟训练simulated training

在对比赛的环境、条件、对方实力作详细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大比赛中主要对手的主要特征的陪练人员的练习,及通过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练习,使运动员逐渐适应于比赛特殊条件的过程。包括:(1)比赛对手的模拟。即让陪练人员模仿重大比赛中主要对手的主要特征,让运动员同陪练者反复练习,以适应对手的打法。(2)比赛动作的模拟。即练习中基本采用比赛动作。(3)比赛条件的模拟。包括比赛场地、器材、气候、观众、饮食、时差、比赛日程、作息制度等方面的模拟。(钟秉枢)

156、封闭训练 confined training

在与外界隔离、无信息交换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创造封闭式的训练环境,对运动员进行信息隔离,使外界干扰不再传到运动队中,从而达到提高训练质量的目的。(钟秉枢)

157、高原训练法 altitude training

利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激发运动员机体的补偿机制,提高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

43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高原训练法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世居高原(海拔1600m以上)的运动员,在系统的高原训练中,再上海拔更高的高原,进行短期的(一般4—6周)系统训练,再回到居住地训练3---4周,下平原参加重大比赛。二是世居平原的运动员定期上海拔1900m—2500m的高原训练4—6周,而后下平原训练3—4周后,参加重大比赛。

高原训练法纳人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始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60年代,为准备参加1968年墨西哥城(海拔2224m)第十九届奥运会。很多国家的优秀运动员纷纷上高原进行适应性训练。奥运会比赛结果,显示出如下的几个特点:

1、速度项目中的短距离项目,跳跃项目、爆发力量项目运动成绩有明显提高。 2、耐力性项目,体能类多数项目运动成绩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持续运动时间越长的项目,成绩下降的幅度越大。

3、世居高原海拔高于墨西哥城海拔高度的运动员,自身运动成绩提高幅度相对较大。

4、世居平原的运动员,奥运会后下到平原20—38天内在平原参加比赛,运动成绩可大幅度提高。

目前足球、排球、跳跃、游泳、自行车、皮滑艇、赛艇等项目运动员,都依据项目比赛的特点积极探索科学地利用高原训练手段的方法。进行高原训练时,要注意解决高原训练能量消耗大、易疲劳、恢复过程长、训练负荷数量和强度难于控制等问题。为摸拟高原训练,科学家制造了“仿高原切陈器”、“低压仓”等训练器械,以便在平原居住地即可获得高原训练的效果。(李福田)

158、低压舱训练 hypoxia- ware training

利用低压舱设备调节大气压,模拟不同海拔高度的大气压环境进行的训练,又称减压舱训练或“仿高原训练法”。

低压舱是高空医学研究的重要设备,是飞行员训练的器械。1874年巴黎Paul. Be t实验室首先使用。早在1964年,日本为准备参加1968墨西哥城(海拔2224m)奥运会,即对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过低压舱的模拟高原训练。

低压舱训练控制的主要因素为:减压上升的高度,减压上升的速度,不同海拔高度气压停留的时间、训练的人数、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低压舱虽然可人为的控制,模拟任何海拔高度、上升的速度及停留的时间。但是,由于造价太高,空间较小,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故较难推广应用。

目前将低压舱用于实际训练的很少,多用于生理学,医学研究使用或高原训练研究中动物实验的研究。(李福田)

159、转移训练 diversionary training

有目的地改变训练内容,采用新异的或非专项内容进行练习的手段和方法,以转移运动员的注意点和兴奋点,消除运动员对本专项训练产生的心理厌倦和疲劳。(钟秉枢)

160、适应性训练 adaptive training

按专项运动的比赛规则和方法,在适合特定比赛场地、器材、时间、气候、地域、对手、裁判、观众、交通、饮食等环境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练习。可增强对抗因素、巩固运动技术和技能、提高训练强度和适应比赛的能力。(钟秉枢)

4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