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配套练习题(选择题答案)

物变化的觉知。它是我们认识内外世界的基本心理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作深入的研究,多了解一点与意识状态相关原理,对调节自我以及调节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怎么办及启示) (2)简单描述意识的不同状态。

答案略。(把第一题答案中的第二段摘取出来即可)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一、单项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部分属性的反映是 ( A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表象

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叫做 ( B ) A.反映 B.知觉 C.感觉 D.直觉

3.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蠢,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 A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4.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 C )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心理量 5.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 D )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7.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 C )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能力 8.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 A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联觉 9.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 B )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10.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 A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1.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 C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2.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像不变的特性,这是 ( D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3.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知觉的哪一个特性 ( D )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4.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5.当认知者对一个人某种性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往往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性。这种社会知觉偏差称为 ( C )

A.首因效应 B.定势作用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16.古人日:“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B )

A.实践活动的影响 B.感觉适应 C.感觉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17.电影开映后,走进电影院起初什么也看不清,等一段时间后慢慢能看清了,这种现象叫视觉的 ( B ) A.明适应 B.暗适应 C.感受性 D。恒常性 18.人们对暗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的 ( C ) A.顺应 B.选择 C.提高 D.降低

19.有的人听觉能力特别好,能够听出远处的轻微声音,这说明他的听觉 ( C ) A.差别阈限高 B.差别阈限低 C.绝对阈限低 D.绝对阈限高 20.常看到有人对老年人讲话要放大声音,这说明老人的听觉的 ( D ) A.差别阈限高 B.差别阈限低 C.绝对阈限低 D.绝对阈限高 21.感觉阈限和感受性成 ( B )

A.正比 B.反比 C.没有关系 D.平行关系

22.在视觉后象中,所保持的形象与原有的刺激性质相反时,这种后象被称作为 ( B ) A.正后象 B.负后象 C.后象 D.遗觉象

23.人的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中类型: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 ( A ) A.内部感觉 B.外部感觉 D.超感知觉 E.颜色感觉

24.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是个临界值。它包括绝对刺激量和 ( A/D) A.差别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阈限 25.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 ( D )

A.明适应 B.暗适应 C.大小适应 D.明适应和暗适应 26.颜色感觉的属性有色调、饱和度和 ( C ) A.冷色 B.温色 C.亮度 D. 彩色

27.声音感觉的属性有音强、音色和 ( A ) A.音高 B.音域 C.音量 D. 音调 28.人在社会知觉的信息整合过程中会产生 ( D )

A. 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以上效应都会产生 二、名词解释 1. 感觉 2. 知觉 3. 感受性 4. 感觉阈限 5. 社会知觉 6. 首因效应 7. 近因效应 8. 社会刻板印象 三、简答题

1.简述颜色感觉的三种属性 2.简述主要的色觉理论 3.简述声音的属性 4.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5.简述知觉的格式塔原则 6.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哪些方面 7.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8.简述形成社会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 9.简述社会知觉有哪些独特性 四、论述题

1.论述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 参考答案:

答:(1)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从晕轮效应的界定来看,其在教育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2)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整体实际情况,而是受到学生的外貌、衣着或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的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具体来讲,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负面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影响学生的社会认知,因为老师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如果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总以某一个点去概括全面,就会给学生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产生偏差。比如某个老师总是赞赏外向、活泼的学生而因此认为他们是最为优秀的,这必然会对学生认识何为优秀造成负面影响。其二是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老师对一个学生的不公正评价将会影响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的发展。其三是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寻求成长性发展的动力。学习兴趣的维持需要一个好的、公正的评价环境。晕轮效应会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得不到全面、公正的评价,其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什么)

(3)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负面作用直接影响到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晕轮效应的负面作用。以学校教育为例,首先是要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氛围,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机制,从制度上防止教师根据个人好恶评价学生。其次是教师本身要提高理论素养与人文素养,深刻理解人的发展与教育理论,树立积极的教育观,力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最后是家长也应形成民主的教养方式,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的 。(怎么办)

总之,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巨大,表现的形式复杂。在教育实践中,身为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来弱化晕轮效应在个人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启示)

2.通常人们会对不同职业、性别、民族、地区、国家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比如:人们通常觉得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因循守旧、爱传统、保守;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日本人善于模仿、进取、尚武、有野心;法国人爱好艺术、轻率、热情、开朗。我国大多数人认为,北方人直率、豪放、粗扩、大方、但缺乏灵活性和耐心等;南方人精明、心细、开放、思维灵活、但有点斤斤计较等等。

请用心理学中有关社会知觉的理论知识分析以上现象,并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 整体解析:此题的考点十分明了:一是简述社会知觉的理论知识;二是分析题中现象。两个点有内在

逻辑关系,先是要有理论知识,才有指导实践一说。所以答题的方向已定(先简述一下社会知觉的理论知识有哪一些,然后看材料对号入座)

? 解题思路(审题—定位—联系—组织):审题之后,发现此题考的是第3章(感觉与知觉)中的“社会

知觉”这个知识点,考点定位在“社会知觉”。进而以此点“向上”和“向下”联系(向上有知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分类;“向下”有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的过程(一、信息的搜集与选择;二、信息的整合过程),其中整合过程中受到“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社会刻板效应”的影响。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