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圈层结构(讲)-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解析版)

1.据图可推断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 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 【答案】B

【解析】判断图中的等值线的值,①处等深线为(38.5,39),②处等深线(35.0,35.5),③处等深线值为(37.5,38.0),④处等深线的值为(35.0,35.5)。根据地球的圈层划分,莫霍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①处等深线比②③④处都深,因此①处地壳最厚,A不对;根据材料信息判断②地地壳较薄,且位于河流流经地区,推测可能堆积了富含金属矿产的岩石,B对;从图中看,②④的莫霍界面的深度较浅,地幔深度较浅,③不是最浅的,C不对;根据一般规律,④地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地势较低,是集水区域,地下水埋深浅,D不对。故选B。

【易错警示】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很容易混淆,具体差别如下表所示:

地壳 岩石圈 厚度 平均17千米 平均100千米 范围 地表至莫霍界面 地表至软流层 分 【变式3】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回答3~4题。

联系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

9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4.图中的X处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答案】3.B 4.B

【解析】第3题,根据深度和波速大小变化分析,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可以通过地幔。第4题,X处是古登堡面。

考点四 地理统计表的判读

【典例4】下表为2018年两个不同日期我国甲、乙两城市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观测数据表。据此完成1—3题。

10

1.甲城市与乙城市的纬度差约为( ) A.7° 【答案】C

【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在同一天甲、乙两城市正午太阳高度相差9°2′,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甲、乙两城市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是由两城市地理纬度差异造成的。因此甲、乙两城市纬度大约相差9°。

2.M日最可能为( ) A.1月22日 C.4月22日 【答案】D

【解析】M日甲、乙两城市昼长大于夜长,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1月22日、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不符合题意。根据太阳直射点大约4天移动1°可知,正午太阳高度大约4天变化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月22日与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大约相等,从2月22日的47°14′增加到78°28′大约需要4个月时间。由此可知D选项最符合。

3.天文辐射是指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主要取决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白昼长度。下列选项中,天文辐射最少的是( )

A.10月22日的甲城市 B.M日的甲城市 C.10月22日的乙城市 D.M日的乙城市 【答案】A

【解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的日地距离差异相对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是非常微小的。在表中给出的两个日期中,M日两城市昼长夜短,且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天文辐射较多。在10月22日两城市昼短夜长,且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天文辐射较少。甲、乙两城市相比,甲城市纬度更高,在10月22日昼长更短,正午太阳高度更小,所以其天文辐射最少。

【方法技巧】地理统计表的判读思路

11

B.8° C.9° D.10°

B.2月22日 D.6月22日

解读表格题,最关键的是要灵活运用表格中的数据,从数据中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一般而言,解读表格时应注意:

1.抓主线要素,综合分析认识地理规律。表格中虽展示了多项地理要素,但有主次、轻重之分,主线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意图,是多项地理要素中的主线要素。

2.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大多数表格直接体现了地理事物的强弱、大小、多少等规律变化。若题目要求再做定量计算,就必须进行数据整理和计算,做信息的数量或等级的定量认识。

3.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

【变式4】(2019·东北育才中学模拟)总辐射是考虑了受大气减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变化的分布表,回答4—5题。

纬度/°N 可能总辐射/(W/m2) 有效总辐射/(W/m2) 64 139.3 54.4 50 169.9 71.7 40 196.4 98.2 30 216.3 120.8 20 228.2 132.7 0 248.1 108.8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可能总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B.云量最多的地区是64°N

C.有效总辐射随纬度增加而迅速递减

D.20°N有效总辐射最大是因为太阳高度较大且降水较少 【答案】D

【解析】由图表可知,20°N附近有效总辐射量最大,其原因是该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晴天多,且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故D项正确。A项中可能总辐射量由低纬到高纬逐渐递减,说明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而不是海陆位置;B项中可能总辐射与有效总辐射之差应与该地的云量多少有密切关系,差值越大,说明该地的云量越大,因此云量最多的地区应为赤道;C项中由图表可知,有效总辐射量随纬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递减。

5.下列地区有效总辐射量最高的是( ) A.青藏高原

B.墨累—达令盆地

D.刚果盆地

C.西伯利亚地区 【答案】A

【解析】在四个地点中,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天空中云量少,大气和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

1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