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第○23层 粘质粉土夹粉质粘土:灰色,滨海~河口相沉积,稍密,中等压缩性,含云母,夹粉质粘土,上部夹粘性较重,局部夹粉性较重,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在场地中遍布。 2.4.2第四系全新统中段(Q42):本场地钻及○3、○4层 (1)第○3层 淤泥质粉质沾土:灰色,滨海~浅海相沉积,流塑,高压缩性,含云母,夹薄层粉性土,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在场地中遍布。 (2)第○4层 淤泥质粘土:灰色,滨海~浅海相沉积,流塑,高压缩性,偶夹薄层粉性土,土质均匀、切面光滑,摇振反应;无,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在场地中遍布。 2.4.3 第四系全新统下段(Q43):本场地钻及第○5层。 第○5层根据土性可分为第○5、○5夹层两个亚层,第○5夹层基本分布于第○5层中,在本场地东侧分布: (1)第○5层 粉质粘土,灰色,滨海、沼泽相沉积,软塑,高压缩性,含云母,夹薄层粉性土,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在场地中遍布。 (2)○5夹层 砂质粉土夹粉质粘土,灰色,滨海、沼泽相沉积,灰色,稍密,中等压缩性,含云母,夹薄层粘性土,土质不均,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在本场地东侧分布。
2.4.4 第四系全新统下段(Q32):本场地钻及第○6、○7、○8层。 (1)第○6层 粉质粘土 河口~湖泽相沉积,暗绿色,可~硬塑,中等压缩性,含铁锰质氧化斑点,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在场地遍布。 (2)第○7层根据土性可分为第○71、○72层两个亚层: A:第○71层 砂质粉土:河口~滨海相沉积,灰黄~灰色,密实,中偏低等压缩性,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组成,夹薄层粘性土,在50m以上深孔中分布。 B:第○72层 粉砂:河口~滨海相沉积,灰黄~灰色,密实,中偏低等压缩性,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组成,夹薄层粘性土,在50m以上深孔中分布。 (3)第○8层根据土性可分为○81、○82两个亚层。 A:第○81层 粉质粘土:灰色 滨海~浅海相沉积,软塑,中压缩性,含云母,夹薄层粉性土,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在深孔中揭露。 B:第○82层 砂质粉土夹粉质粘土:滨海~浅海相沉积,稍密,中等压缩性,含云母,夹薄层粉性土,土质不均,无摇振反应:迅速~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在深孔中揭露。
1
2.4.5 第四系上更新统下段(Q3):本场地钻及第○9层 第○9层 粉砂:滨海~河口相沉积,灰色,密实,中偏低等压缩性,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组成,夹薄层粘性土,至85米未穿,揭露最大厚度16.33m,在75m以上深孔中揭露。 2.5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2.5.1地基承载力
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d按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第4.2.3条有关公式:fd=γdfdh计算,计算假设条件:条形基础,基础宽度b为1.5m,基础埋深d为1.0m,地下水位埋深0.5m,并结合静力触探及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按照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2.3条由原位测试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结果见表。
5
地基承载力一览表
静探 Ps(MPa) 直剪固快试验强度 重度 按土工试验计算 fd (kpa) 按静探ps计算 fd (kpa) 建议值 Fak(kpa) 层号 土名 γC φ(KN/m3(Kpa) (0) ) fd Fak(kpa(kpa) ) 灰黄色粉质粘土夹0.84 21 21.5 18.6 118.7 111.1 90.9 110 88 1 粘质粉土 灰色粘质2○粉土夹粉1.83 11 29.0 18.8 97.0 144.7 118.4 120 96 3 质粘土 灰色淤泥3 质粉质粘0.56 12 16.0 17.5 77.6 78.3 64.1 75 56 ○土 灰色淤泥4 0.54 14 10.0 16.9 74.0 76.8 62.8 75 56 ○质粘土 2.5.2 高压固结试验成果 沉降计算时需考虑土层应力历史,本次对桩基压缩层范围内第○82层进行高压固结试验,指标统计结果如表所示。
高压固结试验成果一览表 前期固结压力 压缩指数 回弹指数 土层编号 土层名称 Pc(kpa) Cc Cs 灰色砂质粉土 8 2488 0.218 0.028 ○夹粉质粘土 2.6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2.6.1 潜水
场地浅层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其主要附存于○1层填土、第○21层粉质粘土夹粘质粉土、第○23层粘质粉土夹粉质粘土及第○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中。
勘察期间测得场地内静止地下水(水位)埋深0.20~1.70m,相当于标高+2.65~+3.95m,详见下表 静止水位埋深 静止水位标高 静止水位埋深 静止水位标高 孔号 孔号 (m) (m) (m) (m) G1 0.20 +3.95 G6 1.10 +3.56 G2 1.70 +2.65 G7 1.00 +3.39 G3 0.90 +3.48 G8 1.10 +3.01 G4 1.00 +3.67 G9 1.20 +3.29 G5 0.90 +3.67 场地内地下水位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地面蒸发及地表迳流控制。 上海潜水水位埋深,一般离地表面约0.3~1.5m,受降雨、潮汛、地表水的影响有所变化,平均水位埋深一般为0.5~0.7m。 2○
6
设计时地下水位埋深建议按不利因素考虑,高水位取0.5m,低水位取1.5m。 2.6.2 承压水
本场地的承压水主要为第○5夹层微承压水及第○7层承压水,根据上海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第11.1.1.2条:上海承压水水位,一般均低于潜水位,年呈周期性变化,埋深3.0~11.0m。
第○5夹层微承压水在本场地层面最浅处为18.6m,基坑深度5.2m、承压水位埋深按最不利情况3.00m考虑,根据上海市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第11.3.3条,pcz/Pwy=1.55>1.05,故第○5夹层微承压水对本工程基坑开挖无影响,不会造成基坑突涌。第7层层顶埋深比第○5夹层深,故第○7层承压水对本程基坑开挖亦无影响,不会造成基坑突○
涌。
2.6.3 地下水、地基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本次勘察对拟建场地采取了两组地下水进行检测分析,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DGJ08-37-2002)判定,该水样对Ⅱ、Ⅲ类场地环境中的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A、B类渗透性地层中的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在长期浸水的状态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的状态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本场地地下水位较高,地基土在地下水之下基本呈饱和状态,场地及周围无地下水污源,根据上海市类似工程经验,当地下水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地基土对混凝土也有微腐蚀性。 2.7 不良地质现象
拟建场地北侧有一条暗浜,东西向贯穿场地,宽约18.0m,浜底标高+0.13~+0.75m。 彭越浦宽约22.0m,水面标高约+2.37m,水深0.6~1.3m,浜底标高-0.23m~+0.07m。 此外在场地内填土普遍较厚,填土厚度1.60~4.00m,平均2.54m,层底标高+2.78~+0.01m,请设计注意。 2.8场地地震效应
2.8.1 场地抗震设计基本条件
根据本次勘察地层资料,按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03)的有关条文判别,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础地震加速度为0.10g,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基土属软弱土,场地类别为Ⅳ类。 2.8.2 液化判别
经本次勘察,场地浅层20m范围未发现成层饱和砂质粉土和砂土,不存在液化土层,可不考虑地基土液化问题。
2.8.3 抗震有利、不利地段划分
经勘察本场地北侧有一暗浜分布,另外本场地杂填土较厚,杂填土成分复杂,土质松散,含砖块等建筑垃圾。以上这些在基础施工时应了予注意。
此外,本场地浅部有淤泥质土分布,呈流塑状态,强度低、压缩性高,对地面密集挤土沉桩会带来不利影响,容易造成桩的侧向位移和上浮。 三、围护方案阐述
根据实际基坑开挖深度及周边环境条件和场地现有条件,围护形式主要采用SMW工法的
板式支护+内支撑的形式。
7
2.1SMW工法参数:三轴搅拌桩采用直径650mm,全圆搭接施工,桩体施工采用一次搅拌工艺,下沉及提升均为喷浆搅拌,下沉速度为0.5~1.0m/min,提升速度为1.0~1.5m/min。水泥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比20%,水灰比1.50,搅拌桩28d抗压强度不小于1.0MPa;水泥土搅拌桩内插500×300×11×18H型钢,H型钢定位偏差小于25mm、垂直偏差小于1/200。搭接施工的相邻桩的施工间歇时间应不超过24小时,如超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加强。
2.2坑底双轴桩参数:水泥搅拌桩搅拌头直径为700mm,喷浆搅拌时钻头提升(下沉)速度不大于50cm/min,采用二喷三搅施工工艺,水泥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比13%,水灰比0.55,搅拌桩28d抗压强度不小于0.8MPa;搅拌桩连续施工,搅拌桩定位偏差小于50mm,桩身垂直度误差不超过1%。
2.3临时性立柱桩参数:由于基坑横向跨度较大,基坑施工期间通过设置竖向构件来承受水平支撑及其上的竖向荷载,本工程立柱采用Φ650三轴搅拌桩+内插型钢立柱来作为水平支撑系统的竖向支撑构件。立柱中心偏位不得超过10mm,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300,钢材均采用Q235B,焊条采用E43型。格构柱穿越底板部分设置止水片。
2.4围檩、支撑
1.SMW工法顶部设一道1100(1200)×700mm钢筋混凝土围檩,围檩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为35mm,纵向钢筋采用焊接,接头应相互错开,焊接接头连接区长度10d,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接头数量不大于50%,搭接位置应设置在弯矩较小处。
2.内支撑主要采用对撑形式,支撑采用Φ609×12的圆管支撑制作,主撑连杆采用25a槽钢连接制作。钢支撑应施加预应力1000KN,预应力分两次施加,第一次50%,第二次50%。预应力施加前必须待围檩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0%。
3.换撑:基础底板浇注完成后沿基坑坑底一周设置传力带,传力带采用素土回填密实后上部设C20素混凝土传力带,支撑拆除必须待传力带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0%后进行。
2.5具体详见设计施工图纸。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