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模拟试题及讲义

一、文化视野中的游戏

游戏优于文化,超越于文化,游戏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文化繁荣的程度。 游戏先于文化,文化反过来又制约着游戏的行为。

游戏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不论是何种文化、种族、社会经济背景的儿童,都有游戏行为,游戏行为在形态上可能呈现不同,但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差异的。 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第一个指出:儿童社会化过程有两个步骤。一是模仿阶段,二是游戏阶段。游戏是儿童学习社会生活的关键步骤。

社会学家认为:游戏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他们主要从“游戏”与“工作”的根本差别来认识游戏的本质。他们认为:游戏与工作是对立的。

社会学研究还认为,游戏的魅力在于它处于人生的像与不像之间。像使游戏存在,而不像则使游戏超越于现实。 三、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

汉语中的游戏有 随心所欲的意思,有玩世不恭之意。 不同语言表达游戏的含义上存在着差别。但是他们却有相似之处。那就是都同意游戏是与运动、动作相关的;游戏是一种轻松、松散、休闲、自在的娱乐活动;游戏是无价值、不认真、不严肃的。

四、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

人类学家着重研究人类生活的本质,认为游戏是人类从生存需要发展到追求享受的需要,是人类从儿童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儿童,都是在游戏的欢乐中获得发展而长成大人的。

因此,儿童的游戏一方面是学习面对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超越真实生活的限制,寻求个人的自由。

儿童人类学家朗格威尔认为:儿童的世界就是学习的世界。儿童的世界具有三种意义:开放、无拘无束、创造的世界。 五、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

1、 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自动自发、自由选择的。

2、 游戏有着明显的欢乐、幽默感、身体的自发性、认知的自发性、社会的自发性。 3、 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探索在线,游戏在后。 科尼赫特 1966年进行了“超级玩具实验”,说明了探索和游戏之间的区别。 4、 游戏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

5、 游戏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带有愉悦的体验。

人们一般试图有三种方法来解说游戏:一是按照心理学上倾向和定势;二是按照可观察的行为种类;三是按照情景来界说游戏。 第二节 游戏的特征

一、 游戏的描述性特征: 1、 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2、 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 3、 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

4、 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 5、 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 二、 游戏的本质性特征

1、 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2、 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第 5 页 共 20 页

3、 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 4、 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第三节 儿童游戏的特质 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刘焱把儿童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九种需要。

驱使儿童游戏的需要主要有身体活动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及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时儿童游戏的前提。 二、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儿童的工作于成人的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儿童的游戏与成人的游戏也是不一样的。 萨顿史密斯认为,当目的比方法手段更重要时,活动趋向于工作;但当方法手段比目的更重要时,活动更应归属于游戏。

维果茨基的观点,游戏是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严肃,并真实地描述着发展的重要性,即从游戏到工作。

皮亚杰常根据儿童的面部表情来识别工作在何时转换成了游戏。工作时儿童沉浸在顺应活动中,紧皱双眉,躯体紧张;而当儿童面露微笑,有轻松的表情和伸展自如的躯体时,游戏就开始了。

陈鹤琴明确指出儿童游戏与工作的关系是: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 三、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1、 儿童有满足游戏愿望的权利; 《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儿童均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因地制宜地位儿童游戏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鼓励提供从事游戏活动的适当的均等的机会。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 应因地制宜地为儿童创设游戏的时间、空间和材料等条件,以促进儿童全棉发展。

2、 儿童有自主游戏的权利;

席勒指出:只有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3、 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 第二章 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

第一节 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 一、游戏与儿童的语言发展

布鲁纳认为儿童最复杂的语法和言语符号往往最先在游戏情境中使用,游戏活动中语言掌握最快。

加维指出儿童之间的语言交往最初是围绕游戏进行的。 斯米兰斯基的观点:想象性游戏替代现实一般有四种方式:改变人的身份、改变物体的性质、替代动作、描述情景。

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 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 集中性游戏受条条框框限制,容易是幼儿产生固定化的倾向;扩散性游戏未受条条框框

限制,使幼儿有可能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扩散性游戏更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

辛格夫妇还强调象征性游戏在社会心理方面的意义:参加假想游戏较多的儿童在遇到新环境时可能会感到更快到、更能灵活适应其变化。

第 6 页 共 20 页

三、 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对一个不熟悉的问题情景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办法的心理活动,它是认知能力的重要部分。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等实验研究了游戏对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 集中性游戏经验的效果具有特殊性,而扩散性游戏的效果则具有一般性、迁移性。

第二节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一、游戏室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

游戏室一种将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转变成适应社会化需要的个体的途径。

二、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对幼儿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游戏能促进幼儿自我调适能力的发展。

游戏中,儿童还要逐渐学会使自己的一件和别人的看法协调起来,学会相互理解和帮助。

三、游戏与同伴关系

儿童在游戏中结成两种类型的关系:一是现实伙伴关系;一是角色关系。

从出生到两岁,儿童的游戏是以亲子游戏及孤独游戏为主,逐渐过渡到平行游戏,并逐渐结成稳固的游戏伙伴关系。随着游戏类型的发展,儿童的同伴关系也随之发展起来了。

四、游戏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游戏中提供的模样能引起儿童的共享行为。

第三节 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游戏与儿童情绪体验

游戏成为儿童表现积极情绪、调整消极情绪的媒介。 游戏与消极情绪的宣泄:

1、 游戏是客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 2、 游戏能帮助孩子消除愤怒的心情;

3、 在儿童受到挫折和困扰时,游戏可以宣泄儿童的焦虑、害怕、气愤和紧张等情绪,从而

减轻或克服不良心理。

二、游戏与儿童情感的发展?

1、 游戏可以丰富和深化儿童的情感; 2、 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第四节 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游戏是发展基本动作的重要途径。

游戏能满足儿童生长时对运动的需要,并促进其运动能力的发展:

1、 攀登、追逐、跳绳、滑滑梯、走平衡木等促进了儿童大肌肉群的发育,是动作趋于协调; 2、 折纸、捏泥、插塑、串珠等则能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群的协调能力,使动作趋于精细。 第三章 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一节 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从19世纪下半页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这个时期出现的游戏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席勒、斯宾塞

主要观点: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 二、娱乐论(松弛说)

第 7 页 共 20 页

代表人物:拉扎鲁斯

主要观点: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三、复演论(种族复演说) 代表人物:霍尔

主要观点: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 四、 生活预备说(联练习说) 代表人物:格罗斯

主要观点: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准备,是为成熟做预备性练习。

经典的游戏理论,带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有着明显的从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的标准看待儿童的游戏,否认游戏的社会本质的缺陷;他们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可靠的实验依据。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20世纪40年代开始,到五六十年代,是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1、游戏的“发泄”“补偿”说。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敌意或报复冲动的宣泄,儿童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而游戏。 2、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 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

3、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二、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从积极的方面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技能,是一种身体的过程与社会性的过程同步的企图,游戏可以降低焦虑,使愿望得到补偿性的满足。

三、佩勒的角色扮演

佩勒认为,儿童对于角色的选择,基于他对于某个角色的感情,游戏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情绪原因,对角色的选择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四、门宁格的宣泄说及相关研究

门宁格强调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游戏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为了释放被抑制的攻击性提供了机会。门宁格突出了游戏对减低被抑制的过分冲动的价值。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要意义,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这对人们重视儿童早期的发展与教育,重视想象性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左右,都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40年代开始,托幼机构里开始重视开展想象性游戏,主要就是精神分析学派思想的影响,对人们重视早期教育有促进作用。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发展分成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这是游戏的最初形式。 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 第三阶段:规则游戏(7-11、12岁)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峰,它反映了富豪技能的出现和发展。即理解一种东西能代表另一种东西。

象征性游戏活动有两个特征。首先,这些活动是从实际获得、使用或实践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分离出来的;其次,尽管这些活动是从这些情境中分离出来的,并且与这些情境不同,但儿

第 8 页 共 20 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