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道岔柱接触线高度、拉出值。 道岔柱接触线高度、拉出值具体测量方法见接触网激光测量仪或测杆操作手册。 ④确定线岔始触区。 正线接触线始触区:先用红线标画出侧线线路中心,目测出始触区大概位置,再用侧杆或线坠和钢卷尺进行复核。复核时,用测杆或线坠找出正线接触线的垂直投影,再用钢卷尺进行测量,分别找到接触线垂直投影距侧线线路中心550mm,800 mm的两个部位,相应对应到接触线上的直线段就是始触区。 侧线接触线始触区:先用红线标画出正线线路中心,目测出始触区大概位置,再用侧杆或线坠和钢卷尺进行复核。复核时,用测杆或线坠找出侧线接触线的垂直投影,再用钢卷尺进行测量,分别找到接触线垂直投影距正线线路中心550mm,800的两个部位,相应对应到接触线上的直线段就是始触区。 ⑤检查交叉吊弦。 A 检查交叉吊弦位置是否符合规定。 B 检查交叉吊弦本体状态。 ⑥检查交叉处两支承力索间距。 检查两支承力索有无相磨现象。 ⑦检查限制管状态。 A检查限制管本体。 B限制管处接触线活动间隙。 ⑧检查电联结状态。 电联结的具体检修内容见电连接检修工艺。 ⑨螺栓紧固力矩。 用力矩扳手对线夹螺栓进行复核检查。 4 调整 ① 纵向位置符合要求、横向(中间±50mm)位置不符合要求: A 确定调整方向及数值:根据实际测量交叉点投影偏移方向及数值,确定拉出值调整方向及数值。 B 调整拉出值:松开两个定位器的定位环或支持器的顶丝,将两根接触线分别放或拉,直至交叉点投影位置符合要求。调整时,尽量使交叉点对称于两线路中心,在调整过程中,先调整侧线拉出值;若达不到要求时,可适当调整正线拉出值。 定位点拉出值调整不能使交叉点位置达到要求时,调整相邻定位点的拉出值。 线岔交叉5 C 调整接触线高度。 点的位置 ②横向位置符合要求、纵向位置不符合要求: A根据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测量数据,确定交叉点位置大于上限值(1085mm)或小于下限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为630mm)。 B调整道岔定位柱拉出值:大于上限值就减小两接触线交叉角,小于下限值就增大两接触线交叉角。调整时尽量保证正线拉出值。 定位点拉出值调整不能使交叉点位置达到要求时,调整相邻定位点的拉出值。 C 调整接触线高度。 ③横向位置和纵向位置都不符合要求: 32
线岔交叉点的位置 3.1.1单开和对称(双开)道岔的交叉线岔: 标准值:横向距两线路任一线路中心不大于350mm,纵向距道岔定位大于2.5m。 安全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630—1085mm范围内的横向中间位置,横向位置允许偏差5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3.1.2复式交分和交叉渡线道岔的线岔: 标准值:复式交分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中轴支距的中点;交叉渡线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两渡线中心线的交点处。 安全值:交叉点的横向和纵向允许偏差为5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A 确认限制管的位置,不影响悬挂调整(根据对线岔测量的实际情况,拆卸限制管或将限制管两端固定线夹松动调至需要位置)。 B 调整正线工作支拉出值至标准定位。将线坠挂在正线接触线(即交叉点下边的接触线)位于630-1085mm范围(即预设正线接触线拉出值);松定位器的定位环或支持器的顶丝;调整正线接触线拉出值,直至预设交点(即线坠尖指向位置)在630-1085mm的辙叉角平分线上。 C 调整侧线(上边的接触线)接触线拉出值,直至该线交于线坠处,则该点就是两接触线的交叉点 D反复调整,直至符合要求。调整限制管、紧固螺母检查间隙。 E如果交叉点达不到标准时,可调整相邻支柱处的拉出值。调整时,在保证正线、侧线拉出值都不超过限界值的情况下进行调整。 F 调整接触线高度。 对于复式交分、交叉渡线道岔的线岔,比照以上方法进行调整,调整时要考虑相关线岔的技术参数。 两接触线相距500处的高差 标准值: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①当两支工作支高差不符合标准时: 2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正线线岔:保证正线接触线高度的前提下,调整或更换等高;当一支为非工作支侧线吊弦,达到高差标准。(更换吊弦的方法及标准见时,160km/h及以下区段的吊弦工艺)。 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侧线线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