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人文精神还是科学精神辩论材料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源于人性的本真功能,唯其如此,这些活动对人性自身的作用,便成为人类判断其是否合理、是否必要的终极依据。科技活动如此剧烈地变革了人的现实生活,以致于人们由衷地膜拜它。但是,无论它多么重要、多么伟大、多么值得大力弘扬,都只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从属于人性、服务于人性,受制于人性整体演进升华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的制约,从而有利于人性的存在和发展、完善和升华;僭越人性的科技终将成为人类自身的掘墓者。 坚守人文意义,并不意味着直接可以用人文学者的思想作品与房地产、股票、家用电器等进行交换;或者说,人文学者可以为了一篇哲学论文而无端地放弃对于一台彩电的欲望。当年爱因斯坦肯定不是为了某种价格而去苦思冥想他的相对论。庄子、老子、朱熹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很显然,他们为人类带来的并不是利润,而是精神,是思想。可以想见,我们的人类和民族倘若没有他们及他们的思想,我们这个世界的民族文化将会留下多大的空白!所以,市场的评判尺度并不能涵盖人文学科的基本内容。人文学者的生存状态还将在科学、审美、自由、人格、良知、道义以及情爱等等维面上展开。这样,在人文社会科学这一立点上,人文的意义决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人们在挣脱某些外在干扰中,在冲破由金钱和权力形成的专制和独断中,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人的需求和保障以及人的情感和意志,由此显示出社会精神的弹性和活力。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1、人文精神只问善恶,不计利害;科学精神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人文精神是哲学精神,是整体的精神,是公平、公正、正义的精神;科学精神是具体的求实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包含正确的价值取向、目标和人文理念。摒弃人文精神,没有人文关怀,缺乏良好的人文素质,丧失人类精神家园,科学就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更谈不上为人类、为社会造福。另一方面,人文精神渗透着科学精神的基因。人文精神具有求真的层面,追求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着精神支柱、导向和激励的重要作用。科学是探索自然奥秘、认识自然规律的精神生产活动,只有当科学活动主体抱着强烈的价值观念、刻苦耐劳的献身精神才能面对科学探索中巨大的危险性和艰巨性,从而取得巨大的成就。因而,人文精神是科学活动主体发展的心理因素,是一切科学技术发展的永恒动力。另外,如果缺乏科学精神,不尊重客观规律,人文关怀也很难到位,从而无法顺利实现终极价值的目标。第三,科学和人文“从根本上说都是应用科学方法去探求客观真理”。就这个意义来说,人文是科学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的科学理性,不单表现在追求”真”的理性上,也表现在对亲人、朋友、同类以及对自然界的浓厚感情上,追求“善”和“美”,表现为人文关怀。这样来看,科学又是人文内涵的一部分。同时,人类的长期实践经验证明,”真”的往往也就是”善”的和”美”的。科学也好,人文也好,都植根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因 而,科学与人文对”真、善、美”追求的一致性,为科学和人文的相互协同和有效整合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求实求真、追求真理的精神,就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和对客观规律的探索精神。”[1]因此,科学精神是在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体现的,评判是否体现科学精神的标准就在于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能科学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20世纪是极不平凡的世纪:一方面,人类在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科技的发展、财富的猛增、生活的富裕、文明的进步,表现了人类的伟大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世界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对抗,战争的浩劫、霸权的威胁、剥削的深重、贫困的持久,在现代化成功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普遍的忧虑和困惑,这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危机。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关心眼前的直接利益,而忽视了关于人类未来的长远利益。例如:科学进步带来的劳动强度增加,空气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1997年2月23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在《自然》杂志上宣布,他们在1996年7月用成年绵羊 的体细胞成功“克隆”培育出绵羊“多莉”。消息一公布,立刻引起了出人意料的巨大反响。这场“风暴”,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以极其尖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