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A.细胞表面受体 B.病毒表面的接触蛋白 C病毒表面的血凝素 D.病毒的衣壳 E.病毒的包膜 18.逆转录病毒的核酸类型为( )

A.单股负链RNA B.单股正链RNA C.单股正链DNA D.单股负链DNA E.单股正链RNA,二聚体 19.逆转录病毒的核酸复制过程中不包括( )

A.以病毒RNA为模板转录DNA,形成RNA—DNA杂交链。 B.降解杂交链中的RNA链

C.以杂交链中的负链DNA为模板,合成mRNA D.将病毒的DNA双链整合至宿主细胞DNA中 E.以病毒DNA为模板复制出子代RNA 20.多数病毒的脱壳有赖于( )

A.病毒的脱壳酶 B.病毒的溶酶体酶 C.病毒的蛋白酶 D.细胞的溶酶体酶 E.细胞的核酸酶 21.分离病毒时,处理杂菌污染的标本应用( )

A.抗毒素 B.抗生素 C.强酸强碱 D.过氧乙酸 E.以上都不对 22.病毒的强毒株变成减毒株后可用来制备( )

A.抗生素 B.抗毒素 C.疫苗 D.类毒素 E.以上都不是 23.逆转录病毒特有的酶是( )

A.依赖DNA的DNA聚合酶 B.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C.依赖DNA的RNA聚合酶 D.依赖RNA的DNA聚合酶 E.胸腺嘧啶激酶

24.病毒遗传信息从RNA转为DNA的过程称为( )

A.基因变异 B.基因转化 C.噬菌体转导 D.逆转录 E.基因重组

25.缺陷病毒的产生是由于( )

A.基因的缺陷 B.包膜缺陷 C.衣壳的缺陷 D.复制酶的缺陷 E.刺突的缺陷

26.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是( )

A.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 B.60℃30min能杀死所有病毒 C.包膜病毒体比无包膜病毒体更能耐受反复冻融 D.紫外线不能灭活病毒 E.脂溶剂能破坏病毒衣壳 27.灭活是指在理化因素作用下使病毒失去( )

A.抗原性 B.感染性 C.血凝特性 D.诱生干扰素的能力 E.融合细胞特性

28.常用于制备灭活疫苗的理化因素是( )

A.乙醚 B.紫外线 C.3%盐酸 D.甲醛 E.反复冻融 29.对突变的错误叙述项是( )

A.突变是病毒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最常见的变异

B.可自发产生,亦可人工诱导产生 C.突变包括点突变和移码突变 D.突变的分子机制是病毒之间的基因交换 E.人工诱导突变常用于疫苗制备

30.病毒基因插入宿主细胞基因称为( )

A.互补作用 B.交叉复活 C.多层复活 D.增强作用 E.整合作用

四、问答题

1.病毒的遗传物质有何特点?

2.病毒携带遗传信息的方式与其他微生物有何不同? 3.简述病毒衣壳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生物学意义。

4.病毒有哪些主要的性状变异?各有何实际应用意义? 5.举例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哪些消毒方法灭活病毒。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其实是病毒在易感细胞内复制增殖后,释放到细胞外的、可短暂独立存在的、具有感染性的微粒。

2.核衣壳:由核心(仅由一种核酸构成的基因组)和衣壳(包绕核酸基因组的一层蛋白质)两种结构组成。裸露病毒体仅有核衣壳而无包膜。

3.复制周期:从病毒体入侵到子代病毒体释放出来,称为一个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人、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五个阶段。

4.细胞病变效应(CPE):是指某些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细胞出现病理变化。例如:细胞变圆、脱落、坏死等。

5.隐蔽期:在病毒复制周期内的生物合成期,子代病毒还没有装配,因而在被感染的细胞内还不能检测到新的、完整的病毒颗粒,所以此期又称为隐蔽期。

6.吸附:是指病毒体借助其表面接触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的结合过程,这是病毒感染细胞的第一步。每种细胞表面具有的受体不同,因而对病毒的感染性也不同,即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宿主范围。

7.缺陷病毒: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不能复制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种不完整的、无感染性的颗粒,称为缺陷病毒;如丁型肝炎病毒。缺陷病毒往往缺少结构蛋白基因,当与能够为其提供结构蛋白的病毒(辅助病毒)共同感染细胞时,便能够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 8.突变:是指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核酸复制发生错误。核酸的碱基的

组成和序列改变导致新病毒发生遗传变异。突变可自然发生,也可因诱导而生。根据发生的分子变化,可将突变分为点突变和移码突变;根据其表现型,可将突变分为条件致死性突变、缺损性干扰突变等。

9.温度敏感突变株:是指在许可温度下(28~35℃)可增殖,在非许可温度下(37~40℃)不能增殖的变异株。其产生机制是,病毒基因发生点突变,造成病毒蛋白结构及功能发生改变,使病毒蛋白只能在较抵温度下发挥正常功能,在较高温度时功能受到限制进而使病毒不能增殖。温度敏感突变株伴有毒力降低,可用于制备疫苗。

10.干扰作用: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个细胞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复制,称为干扰作用。干扰现象非常普遍,可发生在同一种、型、株之间,也可发生在不同种、型、株之间,还可发生在活病毒与灭活病毒之间。干扰作用发生的机制还不完全明了。病毒之间的干扰作用可终止感染,使宿主康复。接种疫苗时,应注意避免干扰作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11.病毒灭活:指的是在一定理化因素如加热、辐射、化学试剂等作用下,破坏了病毒的结构和组成,使病毒失去了感染性。被灭活的病毒仍然保留着抗原性和血凝特性。

12.壳粒:指的是构成衣壳的蛋白质亚单位,一个壳粒由一条或数条多肽链按一定的对称方式排列组成。

13.包膜子粒:包膜子粒和刺突是同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某些包膜病毒体的包膜表面上,插着一些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呈棒状或蘑菇状凸起在包膜表面之外。 二、填空题

1.非细胞,易感活细胞,不敏感 2.nm,电子显微镜 3.核心,衣壳,核衣壳 4.包膜,刺突(包膜子粒) 5.复制,干扰素 6.核酸,蛋白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