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阳性:白喉、猩红热、炭疽、猪链球菌、金葡菌
革兰阴性:鼠疫、霍乱、菌痢、伤寒与副伤寒、百日咳、钩端螺旋体、布鲁菌病、流行性斑疹伤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弧菌、军团菌、莱姆病、杜克雷嗜血杆菌(软下疳)、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厌氧:破伤风(专性厌氧)、杜克雷嗜血杆菌(厌氧)、大肠埃希菌(兼性厌氧)
专性需氧:流脑、结核病、布鲁菌病
需氧:百日咳、钩端螺旋体病、炭疽、莱姆病、空肠弯曲菌(微需)、幽门螺杆菌(微需)
红霉素:百日咳、军团病、支原体肺炎
青霉素:炭疽、白喉、流脑、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
多西环素:流行性斑疹伤寒、莱姆病
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发生于草食动物,特别是牛、马、羊。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者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 病原学:革兰阳性;需氧;芽孢;在有氧条件下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体外易形成芽孢,芽孢有很强的抵抗力。
流行病学:牧区地方性流行;主要集中在贵州、新疆、甘肃、四川、广西、云南牧区。 传染源:患病的草食动物,牛、羊、马、骆驼。皮、毛、肉、骨粉均可携带细菌。人与人之间传播很少见。
传播途径:皮肤炭疽(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或排泄物或染菌的动物皮毛、肉、骨粉) 肺炭疽(吸入带芽孢的粉尘或者气溶胶) 肠炭疽(进食被污染的肉类和乳制品)
炭疽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受侵袭的组织或脏器出血、坏死、水肿。焦痂和恶性痈。
皮肤炭疽的潜伏期相对较长,数小时—2周;一般为1-5天;肺炭疽的潜伏期较短,一般都在几小时之内。
皮肤炭疽: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占90%以上;病变部位多见于面、颈、肩、手、脚等裸露
部位的皮肤。
肺炭疽:较为少见,通常是致死性的。小叶出血性肺炎,常累及胸膜和心包。 肠炭疽:极其罕见,主要病变在回盲部;出血性肠炎。
诊断:白细胞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分泌物、水疱液、血液、脑脊液培养阳性
为确诊依据。 治疗:青霉素
皮肤炭疽按照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肺炭疽参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患者隔离至痊愈,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彻底消毒
接触者医学观察8天
加强肉类和动物制品的检验检疫,是预防人类感染的根本措施。 疫苗:“人用皮上划痕炭疽减毒活疫苗”,接种后2天可以产生免疫力,可维持1年。
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肺结核最常见。 基本病变有渗出、增生、变质三种;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是特征性病变。 全球结核病流行的特征是目前大约有1/3的人感染了结核杆菌,在所有的传染病中,结核病引起的死亡最多,95%的结核病人及98%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1993年WHO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把3月24日作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病原学:属于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对人致病的主要为人型标准株H37Rv; 结核杆菌典型的形态为细长略弯曲,无鞭毛;严格需氧,不易染色,着色后可抵抗乙醇脱色,称为抗酸杆菌。耐干燥;对热、紫外线、乙醇较为敏感。
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阳性;用抗酸染色法染色后,结核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典型形态是为红色的略带弯曲的细长杆菌。 结核菌吸入体内发生变态反应的时间为4—8周。 传染源:肺外结核可通过各种途径,由人类以外的传染源而感染;
肺结核的传染源主要是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病人
传播途径:结核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空气(呼吸道)+食物(消化道) 肺结核最主要的传播方式:飞沫
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婴幼儿、青春后期、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流行状况:结核病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临床表现:分为5型。全身症状(发热为结核最常见的全身性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其他系统症状。
原发型肺结核: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未受感染的成年人。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常见于儿童
粟粒性结核并发脉络膜结核时应做腰穿 肺粟粒性结核,很少见浓痰。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在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时应用可促进渗出性病变的吸收,缩短疗程,增进食欲,减轻中毒症状。
继发型肺结核:好发部位是上叶尖后段或下叶尖段。 浸润性肺结核自然演变:空洞形成和病灶沿支气管播散 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腹膜慢性、弥漫性炎症。本病的感染途径
可由腹腔内结核直接蔓延或血行播散而来。腹部包块粘连型及干酪型患者的腹部常可触及包块,多位于中下腹部。包块大小不一,边缘不齐,有时呈横形块状物或有结节感,多有轻微触痛,不易推动。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2 结核性腹膜炎腹水:结核性腹膜炎时,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的阳性率很低。渗出液,为草黄色渗出液,静置后自然凝固,少数呈血性。偶见乳糜性,比重一般>1.016,蛋白含量在30g/L,白细胞计数超出5×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但有时因低蛋白血症,腹腔蛋白积液蛋白含量减少,腹水性质可接近漏出液,检测血清-腹腔积液蛋白梯度(SAAG)有助诊断。腺苷脱氨酶及其同工酶(ADA)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有帮助。
肺外结核:骨结核、肠结核等。
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TMB)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肠道感染的途径主要有肠源性、血源性和直接蔓延。增生型肠结核的最常见症状就是便秘。 90%以上肠结核主要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少数地区有因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或乳制品而发生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肠结核。本病一般见于中青年人,女性稍多于男性。
1.肠源性:结核分枝杆菌主要经口传染而侵入肠道。回盲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而结核分枝杆菌容易侵犯淋巴组织。肠结核不易出血的原因是肠结核溃疡基底部可有闭塞型动脉内膜炎。 2.血源性粟粒型结核时结核分枝杆菌可经血行播散而引起肠结核。
3.直接蔓延腹腔内结核病灶如女性生殖器官结核和肾结核直接蔓延可引起肠结核。 诊断:涂阳肺结核(涂片2次阳性;涂片1次阳性+1次培养阳性;1次涂阳+X线胸片) 并发症:气胸、脓气胸、支气管扩张、肺不张、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最易导致肺心病。 肺结核并发肺不张的最常见原因是支气管结核 肺结核患者大咯血时应采取哪种体位-------患侧卧位 治疗: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异烟肼:肝毒性、末梢神经炎
哪种抗结核药可续用于肺结核复治----------异烟肼; 链霉素:听力障碍、肾功能障碍 链霉素对结核菌有杀菌力,但对细胞内结核菌作用较小。
利福平:肝毒性、胃肠反应、过敏反应 乙胺丁醇:视力障碍
吡嗪酰胺:肝毒性、胃肠反应、痛风样关节炎 预防:直接督导下短程化疗是控制本病的关键。
结核菌素试验原理:IV型变态反应
肺脓肿X线片为大片状阴影,其内有空洞液平面。 肺结核X线片可见薄壁空洞,病灶周围可见数个钙化灶
支气管肺癌X线片示空洞形成,空洞呈偏心性,内壁凹凸不平
流行性感冒
病原学:正黏病毒科;单链、负链RNA
流行病学特征: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发病率高,病死率高。 主要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直接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潜伏期1—3天;临床特点是畏寒、少有寒战、发热、体温速升至38~40℃,头痛,浑身乏力,四肢酸痛,厌食,恶心,打喷嚏,鼻塞和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症状较轻,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治疗:金刚烷胺 预防:流感病毒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的最主要手段。 麻风
麻风分枝杆菌,具有抗酸性,典型胞内菌,不能体外人工培养,具耐药性,可为持久菌。 传染源:人是麻风菌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飞沫传播、间接接触。 人群易感性:95%以上健康成人对它具有自然免疫力,可能与某个连锁的HLA隐形基因缺陷
有关。
流行特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发病通常在20岁左右;男女比
例为1/3—1/2;有家族内聚集和地区点簇状分布。
临床表现:潜伏期3个月—10年;通常2—5年。
慢性、消耗性肉芽肿性疾病,主要的症状是皮肤感觉障碍和由外周神经增厚引起的神经性
疾病。
临床分类:在现场工作中,通常分为少菌型和多菌型。 未定义(I);结核样型(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中间界线类(BB);界线类偏瘤型
(BL);瘤型(LL)
诊断:皮肤切刮法查菌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治疗:MDT(联合化疗):氨苯砜+利福平+氯苯吩嗪
我国近期对麻风病的控制目标是“基本消灭”,把麻风病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流行水平。以县为单位,患病率(活动性病人计算)控制在≤0.1/万及近5年平均年发现率控制在≤0.5/10万。
四个转变:从单一药物转为联合化疗;从隔离治疗转为社会防治为主;从单纯治疗转为治疗
与康复医疗相结合;从专业队伍单独作战转为社会力量协同作战。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流行性脑脊髓炎败血症期患者皮肤瘀点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小血管炎致局部坏死及栓塞。 脑膜炎奈瑟菌属于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阴性,专性需氧菌,在普通的培养基上不易生长,在巧克力和血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细菌释放的内毒素是本病致病的重要因素。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温带地区可出现地方性流行,冬春季好发,我国流行菌株以A群为主。 潜伏期:1-7天,一般为2-3天。 可以分为普通型(占90%)、暴发型、轻型、慢型。
普通型:前驱期、败血症期(70%的患者皮肤黏膜出现瘀点)、脑膜炎期(有些婴儿脑膜刺激征缺如,前囟未闭者可以隆起,对诊断有很大意义)、恢复期。 暴发型:休克型、脑膜脑炎型、混合型 检查:脑脊液、血液
治疗:青霉素、头孢、氯霉素(用于不能使用青霉素的患者,因为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患者: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一般不少于病后7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
预防:注射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菌苗。
我国法定报告性病淋病、梅毒、艾滋病。 淋病第一位;尖锐湿疣第二位 淋病是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其发病率居我国性传播疾病第二位。淋球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离开人体不易生存,一般消毒剂容易将其杀灭。淋病多发生于性活跃的青年男女。通常为2-10天,平均3-5天即可发病。淋菌在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细胞损伤崩解并逸至黏膜下层,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可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黏膜炎、盆腔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