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名词解释

11. 岩层的厚度:是岩层顶底面间的距离。91 12. 露头宽度:岩层顶底面间沿地面的长度

13. 背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92 14. 向斜: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92

15. 直立褶曲:轴面金鱼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小近于相等。93 16. 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倾角大小相等

17. 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倾角大小不等,其中一翼岩层为正常层序,另一翼岩层为倒转层序;如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且倾角大小相等则称为同斜褶皱。93

考研复习资料—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第二版),仅供参考 第 13 页 共 27 页

18. 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两翼产状近于水平重叠,一翼岩层为正常层序,另一翼为倒转层序。93

19. 扇形褶曲:褶曲在横剖面上呈扇形展开,两翼岩层均可出现倒转层序 20. 箱型褶曲:褶曲在横剖面呈箱型,两翼岩层陡立而顶部或底部岩层平缓 21. 单斜:岩层向一个方向倾斜并向下逐渐过渡为水平产状 22. 水平褶曲:褶曲枢纽近于水平延伸,两翼岩层走向平行 23. 线状褶曲:长为宽的10倍以上,常达数十倍。 24. 穹与盆:长为宽的3倍以下,上凸者为穹 下凹者为盆

25. 倾伏褶曲:褶曲枢纽向一端倾伏,两翼岩层走向发生弧形合围。对背斜来说,合围的尖端指向枢纽的倾伏方向;对向斜来说,合围的开口方向指向枢纽的倾伏方向。94

26. 短轴褶曲:长为宽的3-10的褶皱。94

27. 复背斜:大规模的背斜两翼被次一级的褶皱复杂化者,称为复背斜。94 28. 复向斜:大规模的向斜两翼被次一级的褶皱复杂化者,称为复向斜。95 29. 背斜谷:经过较长时间的剥蚀后,地形发生变化,可能背斜变成低地或沟谷,称为背斜谷。95

30. 向斜山:向斜的地形较相邻背斜者高,称为向斜山。95

31. 地形倒置:地形高低与褶曲形态凸凹相反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85 32. 单斜山:有些山岭既非背斜,也非向斜,而由单斜岩层组成,称为单斜山。95

33. 单面山:若岩层倾角平缓,且顺岩层倾向一侧的山坡较缓,另一侧山坡较陡者,称为单面山。95

34. 猪背岭:岩层倾角及两侧山坡均陡者,称为猪背岭。95 35. 平顶山:山岭是由近于水平的岩层组成,称其为平顶山。96

36. 断层与节理:岩层破碎,并且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相对滑动者称为断层 无明显的滑动者称为节理

37. 断层面:分隔两个岩块并使其相对滑动的面。断层面有的平坦光滑,有的粗糙,有的略呈波状起伏。97

38. 断层盘:被断开的两部分岩块各为一盘,断层面以上的一盘,称为上盘,断层面以下的一盘,称为下盘。97

39. 断层滑距:断层两盘相当点(在断层面上的点,未断裂前为同一点),因断裂而移动的距离称为滑距。97

40. 断距:断层两盘中相当层因断裂而移动的距离

41. 正断层:上盘向下滑动,两侧相当的岩层相互分离。98

42. 逆断层:上盘向上滑动(书中有误),上盘掩覆于下盘之上,逆断层中断层面倾角平缓,倾角<25°者,称为逆掩断层。98

43. 平移断层:被断岩块沿断层面作水平滑动,断层面常近于直立。根据相对滑动方向,平移断层分为左旋与右旋两类;观察者位于断层一侧,对侧向左滑动者称为左旋,对侧向右滑动者称为右旋。98

44. 纵向(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平行,称为走向断层。若断层走向与区域性岩层走向平行,则称为纵断层。99

45. 横向(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垂直,称为倾向断层。若断层走向与区域性岩层走向垂直,则称为横断层。99

46. 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称为斜向断层 47. 地堑:是两大断层的共同俯侧,常为谷地。99

考研复习资料—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第二版),仅供参考 第 14 页 共 27 页

48. 地垒:是两大断层的共同仰侧,常为山岭。99

49. 推覆体:大规模的逆掩断层 其上盆位移距离很大,常达数公里以上 称为推覆体

50. 深断裂:切割深(达地壳底层或更深下部以下)、延长远(达数十公里以上)的断层,称为深断裂。99

51. 断层擦痕: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称为擦痕。99 52. 断层镜面:断层面上平滑而光亮的表面,称为镜面。99

53. 断层阶步与反阶步:断层面上与擦痕方向垂直的小陡坎,其陡坡与缓坡连续过度者,称为阶步。如果陡坡与缓坡不连续,其间有与缓坡方向大致平行的裂缝或有较大交角的裂缝隔开者,称为反阶步。99

54. 拖曳褶曲:断层两侧岩层受断层错动的影响所发生的变薄和变曲。100

55. 断层角砾岩与断层磨砾岩:断层两侧的岩石在断裂时被破碎,碎块经胶结而成的岩石称为断层角砾岩与断层磨砾岩。前者碎块为棱角状,其大小参差常见于正断层,后者碎块圆滑,常见于逆断层或平移断层。100

56. 断层泥:断层两侧岩石因断裂摩擦粉碎而形成的泥状物质。它常与断层磨砾岩共生。100

57. 三角面山:如正断层横切一系列平行的山脊,其上升盘的山脊便展现出三角形的横切面称为三脚面山。101

58. 断层悬谷:三角面山之间沟谷的谷底常明显高出断层俯侧的地面,该沟谷称为断层悬谷。101

59. 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

60. 假整合接触:又称平行不整合 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分界面是沉积作用的间断面,或称为剥蚀面,剥蚀面的产状与相邻的上下地层的产状平行。

61. 不整合接触:又称角度不整合接触 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的产状一致,与下伏地层的产状不一致

62. 侵入接触:侵入体与周围围岩间的接触关系,侵入体与其围岩的接触带有接触变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掳体侵入体与其围岩的界线常常不很规则 63. 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想分隔,剥蚀面上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面形成的碎屑物质

64. 构造旋回:在地质历史中,构造运动的剧烈时期与其缓和时期是交替出现的 及构造运动的演化具有旋回性 第九章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1. 大陆漂移:大陆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层组成的,大洋是在比重较大的玄武岩层组成 大陆板块在大洋板块之上的;漂浮和移动称为大陆漂移108 2. 联合古陆:魏格纳认为,大约在距今150Ma以前,地球表面有个统一的大陆,称为联合古陆。110

3. 劳亚古陆、冈瓦纳古陆和古地中海: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对大陆漂移学说作进一步的设想,认为古大陆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北半球的一个称为劳亚古陆,南半球的一个称为冈瓦纳古陆。其间有古海洋,称为谷地中海。110 4. 地幔对流说:因为岩石导热性不良,放射性热能在地球内部发生不均匀聚积,结果,地幔下层的物质受热膨胀变形而上升,地幔上层温度相对低而密度大的物质则下降,两者构成封闭式的循环流动111 5. 海底扩张:112

6. 板块构造: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块体—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互相作用,板块的边缘便称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 考研复习资料—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第二版),仅供参考 第 15 页 共 27 页

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板块构造说就是关于板块相互作用的理论。127 7. 洋脊:洋脊是绵延全球各大洋底的巨大山脉。112 8. 裂谷:洋脊轴部发育纵向的深谷,称为裂谷。112

9. 活动大陆边缘:在地貌上具有海沟以及与海沟共生的岛弧或山弧,不宽的陆架与陆坡缺失陆隆,其典型代表见于太平洋的周边。114

10. 稳定大陆边缘:根据海底地形分为以下单元:陆架、;陆坡、陆隆。113 11. 火山弧: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呈弧形展布的山脉。114

12. 海沟:地漫流把洋底的玄武岩往下拖拽,从而形成海渊,即海沟。111 13. 岛弧:一系列呈弧状展布的岛屿

14. 毕鸟夫带:位于俯冲消减带内的倾斜震源带,在近海出都是浅源地震,远海沟处出现中原地震,到大陆内部出现深源地震,即在这地震带中震源排列成为一个由海沟向大陆方向倾斜的面。115 15. 俯冲作用:

16. 消减作用:洋壳所在的岩石圈块体,即大洋板块,以较大的速度倾斜插入到具有陆壳性质的大陆块体,即大陆板块下面的地幔之中,深度到达600km后趋向于完全熔化。115

17. 边缘海:岛弧与大陆之间的海域

18. 碰撞造山带:随着大洋板块俯冲而消亡殆尽,使两侧大陆碰撞挤压和隆起形成的一系列山脉116

19. 海底平顶山:洋底上有隐没在水下的玄武岩质火山高地,称为海山,露出海面的就是岛屿,具有平顶的大部分海山,称为海底平顶山或盖奥特。116 20. 火山岛链:热点中地幔物质分熔,形成玄武岩浆,岩浆喷出则形成火山。由于热点保持着固定的位置,而岩石圈板块却发生运动,故形成了海底的一连串火山。火山的年龄必然是近热点者新,远热点者老;同时板块在移动中渐渐变冷而下沉。117

21. 地幔柱上升的地幔物质的柱体,称为地幔柱。117 22. 热点:地幔顶部存在着某种热源,称为热点。117

23. 离散带:洋脊轴部是地幔物质的上涌部位(对流圈的上升部位),即离散带。118

24. 敛合带:海沟是地幔物质的下降部位(对流圈的下降部位),即敛合带。119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