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名词解释

38. 环太平洋火山带:位于南、北美洲西岸,直至阿拉斯加半岛南岸,经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到新西兰。这一带上有活火山300余座,占全球活火山数量的60%以上。其中南美、中美洲西岸及西印度群岛有活火山100座。阿拉斯加及阿留申一带有活火山39座,太平洋西部及西南部岛屿有活火山200座。这一火山带的位置正好环绕太平洋,因而有火环之称。环太平洋火山带主要喷发中、酸性岩浆,尤其以喷发安山岩浆为特征。23

39. 地中海—印尼火山带:这一带共有活火山70余座。其中地中海沿线有13座,印度尼西亚有60余座。这一火山带喷发的岩浆性质从基性到酸性均有,不同的火山表现不同,同一火山的不同喷发阶段也有变化。24

40. 洋脊火山带:它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有的火山在水下喷发,有的火山已露出水面,称为火山岛。24

41. 红海沿岸—东非火山带:分布于红海—东非裂谷沿线,这里有活火山22座。24

42. 活火山:无论间歇期多长,凡是在人类历史时期中有过活动的火山都称为活火山。22

43. 死火山:在人类历史中未曾喷发过的火山称为死火山。22

44. 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称为侵入作用。

45. 侵入岩:岩浆在侵入的过程中变冷、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24侵入岩是被周围岩石封闭起来的三度空间的实体,故又称为侵入体 46. 围岩: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称为围岩。24

47. 浅成侵入:形成深度小于5km者,称为浅成侵入体,其规模较小。24 48. 深成侵入:形成深度在地表以下5km到10-20km者,称为深成侵入体,其规模较大。24

49. 同化作用:岩浆溶解围岩,将围岩改变称为岩浆的以部分,称为同化作用。24

50. 混染作用: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成分称为混染作用。24 51. 捕虏体:混入岩浆中的围岩碎块可以部分或完全被熔化,部分未熔化的碎块称为捕虏体。24

52. 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这种作用称为结晶分异作用。25 53. 连续反应系列:在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即部分先结晶出来的矿物同剩余岩浆之间发生作用,形成在化学成分上存在连续变化,而其内部结构无根本改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钙长石、培长石、拉长石、中长石、更长石及钠长石系列。25

54. 不连续反应系:在不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形成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也有内部结构显著改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系列。25

55. 鲍温反应系列: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岩浆是按两个反应序列结晶出来的,一个是连续反应序列,一个是非连续反应序列,在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即部分先结晶出来的矿物同剩余岩浆之间发生作用,形成在化学成分上存在连续变化,而其内部结构无根本改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钙长石、培长石、拉长石、中长石、更长石及钠长石系列。在不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形成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也有内部结构显著改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系列。最后,上述两系列又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不连续的反应系列,依次结晶出钾长石,白云石和石英,它们总称鲍温反应系列25

56. 石英 钾长石 以及各种斜长石称为长英质矿物 其色浅,故又称浅色矿物;黑云母 角闪石 辉石 橄榄石因富

考研复习资料—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第二版),仅供参考 第 5 页 共 27 页

含铁镁成分称为铁镁质矿物 其色深 常为暗黑色 故又称暗色矿物

57. 伟晶岩:岩浆结晶分异后,残余岩浆聚集在岩浆体的上部或贯入于围岩之中,慢慢冷凝结晶,形成矿物晶体特别粗大而晶形较完好的岩石,称为伟晶岩,常见的伟晶岩由长石,石英以及白云母组成,成分与花岗岩相当,故又称花岗伟晶岩,其中如果粗大的钾长石或钠长石晶体包裹着许多较细小的石英,石英的形态呈棱角形或契形且定向排列,外形似古代的象形文字,这种特点称为文象结构,这种岩石称文象伟晶岩

58. 岩脉:狭长形的侵入体。当围岩是成层的岩石时,它切割围岩的成层方向。其规模变化大,宽由数厘米(或更小)到数十米(或更大),长由数米(或更小)到数公里或数十公里。它是岩浆沿围岩的裂缝挤入后冷凝形成的。27

59. 岩床:围岩为成层的岩石,侵入体为层状或板状,其延伸方向与围岩层理平行,它是岩浆沿围岩的等间空隙挤入后冷凝形成的。岩浆的成分常为基性,其规模差别很大,后常为数米到数百米。27

60. 岩盆:围岩为近于水平延伸的成层的岩石,侵入体的展布与围岩的成层方向吻合,其中间部分略向下凹,似盆状者,称为岩盆。其底部有管状通道与下部更大的侵入体相通。27

61. 岩盖:如果侵入体底平而顶凸,并与围岩的成层方向吻合,似磨菇状者,称为岩盖。27

62. 岩株:横截面积为数十平方公里以内的侵入体。其形态不规则,与围岩的接触面不平直,边缘常有规模较小,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的分枝侵入体贯入体围岩之中。岩株的陈分多样,但以酸性与中性较为普遍。27

63. 岩基:规模较大的侵入体。其横截面积大于100km2,长达数百到数千平方公里。形态不规则,通常略向一个方向伸长。其边界弯曲,其边缘常以较小规模的岩脉或岩株形式穿插到围岩中,岩基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常有花岗岩岩基之称。28

64. 隐晶质结构:晶粒细小用肉眼难以识别者,称为隐晶质结构。28 65. 显晶质结构:矿物晶粒用肉眼可以识别者,称为显晶质结构。28 66. 非晶质结构:

67. 斑状结构:在不等粒结构中,如两类颗粒的大小悬殊,其中粗大者称为斑晶,其晶形常较完整,细小者称为基质,其晶形常不规则。若基质为隐晶质或非晶质者,称为斑状结构。28若基质为显晶质,且基质的成分与斑晶的成分相同者,称为似斑状结构

68. 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规律,岩石为均匀的块体。这是最常见的构造。28

69. 流动构造:岩石中柱状或片状矿物或捕虏体平行而定向排列,它表明岩浆一边冷凝一边流动。28

70. 流纹构造:火山岩中不同成分或颜色的条带,以及拉长的气孔相互平行排列,称为流纹构造

71. 气孔构造:熔岩中或浅成脉状侵入体边缘呈圆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态的空洞。一般来说基性熔岩中气孔较大、较圆;酸性熔岩中气孔较小、较不规则,或呈棱角状。28

72. 杏仁构造气孔中有矿物质充填者,称为杏仁构造。29

73. 层状构造:岩石具有成层性状,它是多次喷出的熔岩或火山碎屑岩逐层叠置的结果。29

74. 部分熔融:岩石熔化的过程如同岩浆结晶的过程一样是有“分异”的,也就是分级进行的。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熔出不同成分的熔融体。其中,易熔成分先熔化,难熔成分后熔化;温度生发哦达相当程度(通常要超过始熔温度几百度)后,岩石完全熔化,且熔融物成分从酸性向基性逐渐发展。这种分级熔化的现象称为分熔,或部分熔融。31

考研复习资料—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第二版),仅供参考 第 6 页 共 27 页

75. 大地热流(热流):地球内热通过岩石向外传导是内热外流的主要方式,称为大地热流或热流。32

76. 平均热流值:根据全球5417个热流测量数据,平均每平方厘米地面每秒钟约散热1.47hfu,称为平均热流值

77. 岩浆房:岩浆的汇聚地

78. 常温层:在地下的一定深度上,温度常年不变,与当地的年平均气温大致相当,这一深度带称为常温层。32

79. 地热增温率(地热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地温增加的度数,称为地热增温率。32

80. 放射性热:地球的内热是由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放射出来的α、β质点与γ射线被周围的物质吸收转变为热,从而提高了物质的温度。 第四章 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 大气圈:大气包围着固体地球,形成地球最外一个层圈,称为大气圈。37 2. 生物圈:生物广泛分布于大陆和海洋,在地球表面构成一个连续的层圈,称为生物圈。38

3. 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这种作用称为科里奥利效应。37

4. 水圈:地表水体围绕地球表层构成连续的层圈,就是水圈。38

5.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或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它是一切外营力作用的先导。 6. 剥蚀作用:各种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总称剥蚀作用

7. 搬运作用: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它处。搬运的方式有多种:机械搬运、化学搬运(真溶液、胶体、离子) 生物。39

8. 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水体或风的运动速度变慢,冰川融化以及其它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搬运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被搬运物脱离搬运介质而停止运移,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39 9. 固结作用:松散的沉积物变成坚硬的岩石的作用 10. 碎屑沉积物:由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40 11. 化学沉积物: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40 12. 生物沉积物:由生物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40 13. 生物化学沉积物:由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40

14. 压固作用:由于上覆沉积物的重量使沉积物孔隙减少、变小,而且其中的水分被挤出,从而变硬。这种作用见于所有的沉积物中,在泥质沉积物中尤为明显。40

15. 胶结作用:其他物质充填到碎屑沉积物的粒间孔隙中使沉积物胶结变硬。40

16. 重结晶作用:不结晶或结晶细微的沉积物因为环境改变(沉积后即脱离大气或水进入到沉积物覆盖下的环境)重新结晶或晶粒长大、加粗,从而使矿物紧密嵌合。4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