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建设与政治背景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时期。在这次增长中,我国的产业结构状况经历了一次全面变化,出现了若干意义深远的新特征,显示出我国产业结构状况及变化动因进入一个新时期。这次变化的主要内容是:到90年代中期,我国各个产业基本上全面结束了“短缺”状况,需求约束从农产品、工业消费品扩展至投资品行业和基础产业乃至部分基础设施。以往多年,无论理论界怎样讨论,政府对产业结构的政策实际上是“短线”指向,即哪些产业供应最紧张,就成为当时重点发展的产业。然而,9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的上述变化,特别是“短线”产业的消失,使政府决策层对产业结构问题的看法以及产业结构政策的指向不够明确和集中,而且不断变化。表现为进入9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重要经济文献中,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不断扩展,已经形成了一组多方向的结构目标。分开来看,这些结构目标都有其合理性,但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出政府对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已经找不到重点,例如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加快农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技术改造、科技开发密切的行业要支持;基础行业的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和增长后劲要支持;消费品关系到市场供应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支持;还有第三产业要支持等等。这种状况表明,到90年代初中期,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以往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在普遍短缺的情形下优先发展什么行业,今后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在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显然,对政府决策者来说,后一种情形的处理要困难得多。难点在于不同性质的问题交织在一起,难以对它们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例如“优化产业结构”的念义是什么?是以技术标准、效率标准还是国际竞争力标准来衡量?再如“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是什么?大企业有规模经济方面的潜在优势,但是,追求大规模生产要付出其它方面的代价:企业规模大使建设时筹资困难,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外部配套要求条件高,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多影响管理效率等;中小企业则具有筹资便利、建设速度快、劳动力成本低、管理效率高等方面的优势、但却得不到规模经济的益处;因此,向什么方向的改进能够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恐怕没有一般的答案。总之,这个时
期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向的看法重点不突出,产业结构目标趋于多元化,(二)理论研究概况
90年代初期以来,对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比80年代中后期稍稍“冷”一些。这一变化既可以从主要经济刊物上关于产业结构问题论文数量的相对减少上看出,也可以从相关学术专著数量的相对减少看出。这种变化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经过80年代中后期比较集中地引入西方产业结构研究的经典文献,90年代初中期译介进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方产业结构理论几乎没有,国内学术界缺乏新的观点、思路和方法;第二,产业结构问题本身的变化和政府决策层观点的不明确,使学术界失去了直观的现实依据,一些习惯于阐述政府意图的学者也失去方向;第三,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80年代中后期比较集中地引入国外产业结构研究理论文献后,国内许多学者偿试过用西方产业结构的理论框架研究中国产业结构问题,多数研究成果只是套用一些最基本的观点与中国的情况进行类比,真正分析性的研究不多。但是,要将这种研究深入下去,许多国内学者面临两方面的困难。首先是学术氛围的限制,当时国内学术评价体系比较重视提出新概念、新观点、新思路的对策性研究成果,对那些更深入、更系统、离现实较远的学术研究重视不够,作这类研究往往难以取得经费支持,其成果也难有较大影响。其次是数据限制,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产业分类及相关统计方法与国外口径很不相同,因此直接应用这些数据进行研究有较多困难,对数据进行调整又费时费力。不过,虽然产业结构研究在整个经济研究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还是有一批重要的研究课题和颇有水平的研究成果问世。简述如下。1·对我国现实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进一步系统和深入
在这个时期,我国现实产业结构问题仍然是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比较集中研究的问题有:
(1)改革以来产业结构变动的分析。到90年代初期,已经离改革开放初始的70年代末期过去了10多年,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提供了所需的时间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