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神经系统

A 位于脑干网状结构尾核 B 与丘脑联络核之间形成反馈联系

C 经丘脑髓板内核群接替后继续上行 D 属于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一部分 E 属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一部分

98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具有以下哪一功能

A 形成模糊感觉 B 激发情绪反应 C 具有唤醒作用 D 维持身体平衡 E 增加肌紧张度 99 刺激动物中脑网状结构可使动物

A 出现类似睡眠现象,脑电呈同步化慢波 B 被唤醒,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

C 出现类似睡眠现象,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 D 被唤醒,脑电呈同步化慢波

E 保持原来睡眠或觉醒状态,脑电无明显变化 100 切断中脑头端网状结构,动物将 A 出现脊休克现象 B 出现去大脑僵直

C出现站立不稳的表现 D 处于持久昏睡状态 E 发生运动共济失调

101 关于大脑皮层中央后回感觉投射规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躯体为交叉投射,而头面部为同侧性投射 B 投射区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大小相同 C 躯体和面部内部均为倒置安排

D 肌肉牵张感觉在前,慢快感觉居中,关节等感觉在后 E 下肢在顶部,头面部居中,上肢在底部 102 下列关于视皮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右眼颞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至左枕叶皮层 B 左眼鼻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至右枕叶皮层 C 视网膜的上半部的传入纤维投射至距状裂下缘 D 视网膜的下半部的传入纤维投射至距状裂上缘

E 视网膜的中央黄斑区的传入纤维投射至距状裂前部

103 截去猴的一个手指后,该被截手指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将 A 无任何变化,但从此被废用 B 发生一定程度的萎缩,功能丧失 C 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而取代 D 被邻近手指代表区蔓延过来而占据 E 转变为非特异感觉代表区

104 如果切除猴的大脑皮层的某个手指代表区,结果是 A 代表区不能再造,因而该手指将永久失去其感觉功能 B 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而填补其空缺,并部分恢复其功能 C 原代表区由邻近手指代表区的神经元蔓延过来而占为已有 D 该手指的感觉投射移向原代表区的周围皮层

E 该手指的感觉投射移向感觉区以外的皮层联络区 105 各种躯体感觉的感知取决于

A 感受器的分布密度 B 参与反应的感受器数目

C 感觉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频率 D 参与传入神经元数目 E 大脑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

106 引起躯体各种感觉的强度决定于

A 感受器阈值的大小 B 感觉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频率 C 特定的神经传入通路 D 传入通路中神经元换元的次数 E 大脑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

107 下列有关触压觉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感受器在皮肤上均匀分布,但敏感不同 B 精细触压觉经脊髓丘脑束传导 C 粗略触压觉经后索传导

D 两类触压觉的传入纤维均为Aβ类纤维

E 触压觉有助于躯体空间位置感觉的形成 108 皮肤触压感受器分布最密的部位是

A 头面部 B躯干 C 四肢 D 手掌 E 手指尖

109 脊髓损伤时,下列哪一种感觉最不容易被完全阻断

A 触压觉 B 本体感觉 C 温度觉 D 痛觉 E 内脏感觉 110 病变较局限的脊髓空洞症患者常出现节段性 A 痛觉,温度觉和触压觉均消失或减退

B 痛觉,温度觉缺失或减退,触压觉仍保留 C 痛觉缺失或减退,温度觉触压觉保留 D 温度觉和触压觉缺失或减退,痛觉不变 E 触压觉缺失或减退,痛觉和温度觉仍保留

111 在痛觉传入通路中,调控痛觉信号的“闸门”位于 A 脊髓后索 B 脊髓后角 C 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 D 脑干网状结构 E 丘脑髓板内核群 112 内脏感觉主要是

A 触压觉 B 本体感觉 C 冷觉 D 热觉 E 痛觉 113 内脏痛最主要的特点是

A 尖锐的刺痛 B 潜伏期和持续时间长 C 定位不明显 D 伴有情绪和心血管反应 E 对牵拉刺激不敏感 114 牵涉痛是指

A 患病内脏本身痛而引起相邻的内脏疼痛 B 患病内脏本身痛而引起远隔的内脏疼痛

C 患病内脏本身疼痛并引起邻近体腔壁骨骼肌痉挛和疼痛 D 患病内脏本身疼痛并引起远隔的体腔表位疼痛 E 患病体表部位本身疼痛而引起远隔的内脏疼痛 115 关于牵涉痛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为患病内脏周围区的痛觉敏感 B 体腔壁痛是牵涉痛的一种

C 牵涉痛的放射部位具有不确定性 D所有内脏痛都有牵涉痛的表现 E 躯体深部痛也是牵涉痛的表现

116 以汇聚学说和易化学说解释牵涉痛的主要依据是 A 病区和放射部位源于相同的胚胎阶段和皮节 B 体表局部麻醉不能取消剧烈的牵涉痛 C 体表局部麻醉可取消轻微的牵涉痛

D 脊髓后角存在调控痛觉传入的“闸门” E 感觉传入通路中存在辐射式和聚合式联系 117 下列有关皮层诱发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由特异性感觉传导受刺激引起 B 由非特异性感觉传导受刺激引起

C 主反应仅出现于皮层的某一局限部位 D 主反应为一先负后正的电位变化 E 后发放为系列不规则电活动

118 记录皮层诱发电位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 A 诱发电位的波形特征 B 诱发电位的潜伏期

C 诱发电位与自发脑的关系 D 各种感觉投射的皮层定位 E 皮层与丘脑之间的反馈关系

119 人脑电图中α波最明显的部位是

A 额叶 B颞叶 C顶叶 D 枕叶 E 前脑顶部 120 成年人脑电图中α波存在于

A 安静闭目时出现阻断现象 B 糖皮质激素血浓度升高频率减慢 C 高血糖时频率减慢 D 发热时频率减慢 E 动脉血PO2高时频率减慢

121 下列关于成年人脑电图安静时的主要波形变化,正确的描述是 A 婴儿枕叶常见高波频 B 幼儿一般为δ波 C 儿童期常见α波 D儿童期脑电图逐渐加快 E 自青春期开始出现β波

122 脑电图形成主要是由于皮层表面

A 单个神经元顶树突同时产生多个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B 单个神经元胞体兴奋而产生动作电位

C 大量神经元顶树突同步发生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D 大量神经元胞体同时兴奋而产生动作电位的总和 E 大量神经元轴突同时兴奋而产生动作电位的总和

123 在自发脑电的形成中,大量皮层神经元的同步活动依赖于皮层与下列哪一结构之间的 交互关系

A 基底神经节 B 皮层小脑 C 丘脑感觉接替核 D 丘脑髓板内核群 E 脑干网状结构

124 与维持行为觉醒有关的神经元结构是

A 脑干网状结构乙酰胆碱递质系统 B 蓝斑上部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 C 蓝斑下部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 D 黑质多巴胺系统 E 脑干5-羟色氨系统

125 下列有关睡眠的表现,那一项为异相睡眠所特有

A 感觉功能减退 B 骨骼肌活动减弱 C 交感活动相对减弱 D 副交感活动相对加强 E 眼球快速运动等阵发性表现 126 慢波睡眠有利于

A 脑内蛋白质合成 B 建立新的突触联系

C 促进精力的恢复 D 促进身体和体力恢复 E 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 127 异相睡眠有利于

A 促进体力恢复 B 促进精力恢复

C 加速细胞增值的分化 D 增进食欲和促进消化吸收 E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128 下列有关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是躯体骨骼肌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B 大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大的运动单位 C 小α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组成小的运动单位 D 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谷氨酸

E 兴奋性较高,常以较高的频率持续放电

129 下列有关脊髓γ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支配骨骼肌梭外肌纤维 B 轴突末梢释放甘氨酸

C 兴奋性较α运动神经元低

D 活动随α神经元的增强而减弱 E 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

130 γ运动神经元发出的γ传出纤维属于 A Aα类纤维 B Aβ类纤维 C Aγ类纤维 D Aδ类纤维 E C类纤维

131 γ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 乙酰胆碱 B 去甲肾上腺素 C 甘氨酸 D 谷氨酸 E 5-羟色胺

132 下列有关腱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感受器是腱器官 B 反射中枢位于延髓 C 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 D 为多突触反射 E 高位中枢病变时反射亢进

133 下列有关肌紧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由快速牵张肌腱而引起 B 感受器是肌梭 C 人类以屈肌肌紧张为主要表现 D 为单突触反射 E 反射持久进行时易疲劳

134 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是 A 腱反射 B肌紧张 C 屈肌反射 D 对侧伸肌反射 E 节间反射

135 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入活动增强时,可

A 直接引起梭外肌收缩 B直接引起梭内肌舒张

C 使肌梭感受装置敏感加强 D 使Ⅰα类纤维传入冲动减少 E 使α运动神经元传入冲动减少

136 下列关于肌梭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 B 适宜刺激是骨骼肌张力的变化 C 接受α运动神经元的支配 D 传入纤维有Ⅰa 和Ⅰb两种 E 感受器并传入有关肌肉活动状态的信息 137 下列关于腱器官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与梭外肌纤维呈并联关系 B 与梭内肌纤维呈串联关系 C 是一种长度感受器 D 传入纤维是Ⅱ类纤维 E 作用意义在于避免肌肉拉伤

138 下列关于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位于中央后回 B 躯体骨骼肌运动为交叉性支配 C 头面部肌肉均为双侧性支配 D 躯体和头面部均为倒置性安排

E 肢体远端代表区在前,而近端代表区在后 139 下列有关脊休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脊休克的现象由切断损伤刺激引起

B 脊休克现象只发生在切断水平以下的部分 C 所有脊休克症状均可恢复

D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恢复越快

E 恢复后再次横断脊髓可重现脊休克现象

140 在第5颈段横断动物脊髓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全身骨骼肌张力降低 B 全身感觉障碍 C 全身血压下降 D排便,排尿失禁 E 躯体四肢发汗亢进

141 脊髓高位离段的病人,在脊休克后的表现是 A 离段面下伸肌反射加强 B 离段面下屈肌反射减弱

C 离段面下感觉和运动能力永久丧失 D 排便,排尿恢复正常 E 血压回升至正常水平并保持稳定 142 脊休克现象的产生和恢复,说明

A 脊髓具有完成各种感觉,运动和反射活动的完备能力 B 脊髓本身无任何功能,仅为中枢传出的最后通路

C 切断脊髓功能完全丧失,以后的恢复由高位中枢代偿所致 D 脊髓可完成某些简单反射,但正常时受高位中枢调控 E 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活动有易化作用,而无抑制作用 143 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动物脑干,将出现 A 脊休克 B 去大脑僵直 C 昏睡不醒 D 站立不稳 E 运动共济失调 144 出现大脑僵直是由于

A 切断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B 切断大部分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C 切断了网状结构和皮层运动区及纹状体之间的联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