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轻视生产技术教育.
2.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
① 学制优越性的表现:1.明确地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
机会,体现了教育是为了工农服务的方针。 2.明确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3.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都有受革命的的政治教育的机会。4.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灵活性。 ② 新学制的内容(P144):1.幼儿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高等教育 不含终身教育
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体系中的地位(1985年开始)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质)
地位作用: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第六章 课程
本章已考真题:(名词解释)课程00/0,教学大纲99,形式化教育05,学科04
(简答题)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是什么?99/02,简述我国课程编定的原则03,
简评活动课程论05, 试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区别和联系(335),
(论述题)试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04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1.指学校的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有狭义广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所学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2、 课程与教材、学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学科——根据教学目的所划分的教学内容和各门科目,有时与狭义课程相同;
教材——为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 ---广义的课程包括以上所有内容
3、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
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课程论则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 二、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论:
1、 学科课程论(传统派):德国赫尔巴特
① 主张:课程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的学科,
分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② 特点:A、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B、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C、强调军连的价值
③ 评价:学科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
用,这是好的。但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则是其不足之处。
2、 活动课程论(儿童中心派):
① 主张: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科编制课程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课程
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活动,所
以他们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叫做“活动课程”
② 特点:A、重视儿童兴趣与需要;B、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 C、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③ 评价:活动课程论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
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在促进儿童积极学习上有好的一面;但他们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和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当前,现代化的极端复杂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等。更日益地显露了这种理论的缺点)
问题: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的区别? (二)、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的影响;
1、 形式教育论认为学校任务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否定了知识的价值。
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和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2、 实质教育论认为应当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至于发展智力则是无关紧要的。
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我们的观点是: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订也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 三、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改革总趋势是课程的现代化,这也是课程改革的实质问题。)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4.重视个别差异。 四、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2.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等三种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视听教材,均属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它们前后左右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新要统一的完整的整体。 一、教学计划
⑴定义: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⑵基本组成部分:
1.学科设置(开设哪些学科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应选择其中最一般的,对青年一代最必需的科学知识构成学科,纳入教学计划,P163含学科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⑶义务教育全日制和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突出以下三个特点:
1.整体性 2.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3.全面性
二、教材的编写 (一)、教学大纲的定义、结构和作用
1、 定义: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
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 教学大纲组成;①说明部分 ②本文部分(中心或基本部分) ③其他 (二)、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定义: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视听教材也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材不仅包括课桌上的教材,还包括视听教材。(三)、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教材内容首先必须是科学、可靠的知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教材的科学性是基础,教材的思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要使学生能从科学的内容中掌握正确的观点,
又要使他们能把理论、事实、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 实践的能力,并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先进科学成就之间的联系。
2.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直线式与圆周式)
△教学大纲与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用直线式与圆周式两种: 直线式——即一门学科和内容按一定的系统排列,后面不重复前面已经讲过的内
容。 它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循环次数,节约时间和精力
圆周式——即一门学科内容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重复出现,逐步扩大、加深。学生的认识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这种编排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 实际运用中应该:兼二者之长,结合起来运用为宜)
3.教科书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七章 教学(上)
本章已考真题:(名词解释)教学02, 教学评价99/05, 教学组织形式99,
诊断性评价04, 形成性评价02, 教学方法00, 教学原则01, 启发性原则02/00, 讨论法01, 问题--发现教学99/03, 教学方法组合05
(简答题)教学评价有哪些方法?99, 进行教学评价应当遵循哪些原则?00/04, 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04, 为什么班级上课制仍是当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04, 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03 简述教学与智育的区别05(335), (论述题)试述教学过程中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99
怎样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00 结合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处理学生认识中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关系问题?01
试述评教(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的意义及要求。03
试述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与相互关系。05
阐述学生的特点,并分析学生是教育过程主体的理由。05\\335 怎样理解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的过程?05\\335
第一节 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1、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学校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与教育的区别: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基本途径。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智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是德育、体育、美育、智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进行,但也需要通
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4、教育与学生在教学中自学的关系:“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进行独立进行自学有严格的区别,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 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 只有坚持以教学为主,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学质量就能提高;反之,教学质量就必然下降。(但也不能轻视其它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的任务
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
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知识、技能和技巧三者的概念与关系P180) 2、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第二节 教学过程中理论的发展
一、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第二次对立
1、德 赫尔巴特:根据心理学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 、系统、方法四
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
2、“五段教学法”——赖因提出把教学过程均分为五段即:预备(提出问题,说
明问题)→提示(揭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总结→应用。
3、赫尔巴特教学过程理论:
主张:①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②发挥教师在
教学中的领导作用; ③加强了课堂教学前使上课规范化
评价: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但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忽视了学生个
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压抑发展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改进。
4、美国杜威的 “五步教学法”——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
个阶段的过程: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现代教育派主张杜威的现代教育的教学理论
主张:通过学生个人的探索进行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反对教材中心、教
师中心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张儿童活动中心,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评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在获取
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但是违反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忽视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因而使学生不能学到系统的科学知识,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二、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的几个流派
1、 赞科夫的教学过程理论: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认为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他的现有的发展水平。它介于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
2、 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主张:课程设计编写偏重内容范围又重视结果体系。
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当中的积极因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重视科学知识、重视教师的作用,主张在发现与讲述中取得恰当的平衡。教学过程应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