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

有鲜明的阶级性。对受教育者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四点P100)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 定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题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2、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 3、 个人本位论:1.主张提出教育的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2.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对其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4、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

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问题1:如何对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进行评价? 答: ①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分歧是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 ②个人本位论把促进个人个性的发展看作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也要为人的发展而存在而延续,认识到教育培养人的智能,主张发展个性,提高人的价值,有可取之处。但不正确地忽视或排斥教育为社会需要服务的职能,否定了教育的发展价值,否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否定了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前进方向的一致性是不可取的。 ③社会本位论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满足社会需要当作教育目的,认为个人应该为社会而生存而发展,同社会的共同生活相协调。为社会作贡献是有道理的,但却忽视了个人发展,在反对利己主义的同时也反对个人发展的完善,全盘否定个人价值,个人对教育目的决定不具有任何意义,实际上是以国家、社会的意义抹煞了人的个性。 ④两者都有片面、错误之处,也都有合理的因素,应具体分析,批判地吸取合理的东西。 问题2: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 1.从社会历史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的,互为因果的。因此,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而不是截然对立的。: A.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承担者,他对自身个性发展的追求及这种追求的实现,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B.教育的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C.判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最根本的是看它是否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发展(判断标准) 2.个人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的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分歧,实质上就是这种矛盾的反映P105) 3.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走向一致。 在我国,无论从目的上讲,还是从手段上讲,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此相应,教育也被认定为“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 深度地发展人的潜能,增进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换,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基本精神包括:

1.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①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②要坚持

全面的人才观念。③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 要求全面发展。(问题:人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定义: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方面的发展。

3. 具有独立个性。: 我国教育的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问题:“全面发展”与“具有独立个性”的关系(①②③):

我们说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者”和“建设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二者并不排斥。

① 所谓“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德、智、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 ② 所谓“独立个体”,说的是体、德、智、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

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平均发展是不可取的。

③ 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发展也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也

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

二、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其任务也是衡量和评价其是否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标准) 其特点是: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 地位与作用: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基石的地位,起着基石的作用,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2.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五育)普通中小学的教育必须包括体育、智育、德

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组成部分。

体育:是授与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体力和体质的发展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它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政治性质,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但又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问题:人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简答) 答法一:①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但并不主张平均发展。

②它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一定的稳定发展,没有重大缺陷,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因材施教指学生的个性特点的而言,学生是有个性

差别的,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③对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个性的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应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全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形成独特个性。

答法二:①我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

劳诸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缺陷是合理的,但并不是主张平均发展。 ②全面发展是针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因材施教针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教育方法不可能一概而论。 ③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并不矛盾。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于个人而言,基本素质的发展与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④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全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形成独特个性。

3.两个错误倾向: (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表现:1.把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2.把精力集中

在少数人身上,放松或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 3.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取消体育德育,只抓智育 4.把学生封闭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面 原因:A.社会根源:脑体、工农、城乡三大差别还将长期存在

B.教育内部问题:①劳动人事制度堵塞学生就业的出入,社会的不正之风

②传统的封建观念根深蒂固 “学而优则仕”③社会主义建设给人们展示了各展其能的美好前景

(2)流生增长倾向:原因:①读书无用论 ②教育质量低下 ③上学费用高

从社会原因来看,流生问题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在现

阶段,我国教育主要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唯有读书高”观念和“读书无用”论之所以还有市场,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教育作价值判断和选择时采取狭隘功利主义的态度。 问题: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比较: 相同点:1.教育目的相近(待查证)2.教育价值取向相同

不同点:A.应试教育:1.趋向于社会本位论2.知识和技能框架 3.注重学科成绩上的发展

B.素质教育:1.倾向于个人的需要 2.强调人的全面需要而不只是知识技能 3.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4.完成教育目的过程中形成原因 5.从应试的(?)教育转变为引导教育(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并不否认社会对人的制约)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本章已考真题:(名词解释)学校教育制度04,义务教育04

(简答题)简述学制建立的依据99, 简述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及任务01,

谈谈你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看法05,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样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

二、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

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

育方针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近二十年来,由于社会生产里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动力资源的开发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给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急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急剧的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大致有五大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国际上普遍认为儿童一生的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教育,3-6岁的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因此都很重视学前教育。如,加强学前儿童入学的准备,使他们在进入新的学习活动前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适应小学的教学,使儿童具备一定的读、写、算等初步的知识技能,遵循这一年龄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促进和完成这一过度。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人的早熟 2.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义务教育的时间水平有了提高,也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应该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技术教育可直接为各国经济发展服务。但是如果过早实现专业化教育,容易导致学生的教育水平下降,使其缺乏坚实基础,既影响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 ,又缺乏适应工种变化的能力,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所以,应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在普通中学加强职业性课程,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做一些就业准备,在职业教育中增加普通教育课程,提高教育水平,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原因:由于科学水平的飞跃进步,一方面中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已经不是理想的“知识型”劳动力,已无法胜任现代科技的要求;另一方面,没有一批高科技人才不断开辟的科学研究领域,经济发展要走在世界的前列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正在变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层次增多 B.短期大学迅速发展 C.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D.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科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由于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完全依靠“一次教育”,科技人员的知识就会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倡终身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以保持科技知识的活力。中国应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回归教育、继续教育等,建立终身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 四、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902年 壬寅学制——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但是未实施

1904年 癸卯学制——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考试,以日本为蓝本,学习年限长,

总共二十五六年

1922年 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特点:①旧中国学制带有鲜明的半封建半殖民的特点②即照抄帝国主义的学制,又保

留了封建教育制度的残余③即标榜要实施义务教育,又奉行愚民政策,把广大 劳动人民排斥于学校之外 ④即高唱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吸收“声光化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