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重难点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同上) 折衷理论

由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提出。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对于解释跨国投资均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跨国投资企业应该拥有服务特定市场的净所有权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拥有无形资产、协调或减低风险优势。如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规模或垄断优势、品牌优势、融资能力优势等。在一段时间内,这些优势应为相关跨国公司所独有。 (2)、内部化优势

假若已经满足条件1,那么拥有以上优势的企业还必须满足下列条件:即比起把它们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来说,自己利用这些优势更有有利。这些利益可通过现有的价值链或者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构(新的价值链环节)实现。这种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而获取的优势,被称为内部化优势。 (3)、区位优势

假若已经满足以上两个条件,那么拥有这两项优势的企业必须从全球利益考虑,将这些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投入相结合,即充分利用世界其他国家的要素优势。实际上,世界各国生产要素(劳动力、自然资源、土地等)差别显著。各国的政治环境、政策、社会因素、市场等与公司经营有关的条件也有很大不同,这些均构成国家的区位优势。 综上所述,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他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公司的竞争优势与跨国度具显著相关。跨国度越高的公司,从国外分支机构获取越多竞争优势。从外国机构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处于增加之中,外国直接投资是重要竞争优势获取方式。

3、跨国公司是如何选择投资的微观区位的? 跨国投资区位与国内企业投资区位有一定差别,跨国公司对于区域激励政策的反应比起国内公司更为敏感,跨国公司在区位选择时受区域政策的影响更明显。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邻国边界区和社会文化关系密切地区。 (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跨国投资与在本国投资不同,投资者并不十分了解投资国各地的情况,不可能进行十分周全的区位论证。故在一段时间内,选择东道国的经济中心区投资。(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经济中心区多为信息通畅、各类经济活动集聚区。在此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梁志坚对发展中国家外资区位总结为:集中于主要经济中心,尤其是国家首都和区域首府。外商投资区位随着投资时间延长会发生变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区位变化相对迟缓,一方面与发展中国家非发达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有关,另一方,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时间滞后于发达国家,其区位扩散也应出现相应滞后期。 (2)、集中于边界地区。

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这种情况十分有利于邻国投资者的区位选择。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在边界地区或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并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密切的社会和亲属联系,也对外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语言和文化习惯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尤其是当投资者与投资地具有密切的个人关系(亲属关系)时,这些投资地更易于被投资者所选择。

4、试分析跨国公司不同组分(公司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生产单位)的区位特点。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公司总部最为重要的权利之一就是资金控制。只有总部才能决定公司预算中不同组成单位的资金分配。在全球性公司中,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较为长远。公司总部还代表公司与其他公司进行高层协商、谈判,与政府部门交涉,与金融市场接触。

公司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包括: (1)、便利的交通运输。包括公司内其他分部、子公司之间,与其他主要市场之间,应有方便的联系,以便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的接触,掌握公司运营的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及时的信息获取。具有丰富信息的区位对总部决策制定起重要作用。这些信息包括市场变化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相关国家主要政治决策信息。 (3)、便于与主要关键人员随时接触。这些关键人员包括国家立法机和政府有关机构的主要人员、其他大型公司首脑、金融机构的决策人员等。通过当面交谈、交流,不仅可以获取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人际关系,可行游说之便。 公司总部应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大都市区具有以下三种优势: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提高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具有与其他大都市高度接近性。在全球尺度上,大多数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区域总部位于少数主要都市。这些大都市被称为全球性城市,是全球经济的地理控制点。三个全球性城市(纽约、东京、伦敦)远远超过其他中心,处于十分显著的地位。这里集中了数量众多的大跨国公司总部。这三大都市也是世界上三大经济发达区的核心。围绕着这三大中心,是一批次级大都市,这里也集中了一些跨国公司总部和区域总部。在国家尺度上,公司总部的区位也具同样格局。我国情况比较特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多为具体生产经营型单位,其战略决策来自政府主管部门。 在宏观尺度上,跨国公司一般很少将其总部从其母国移往他国,至多发现有的跨国公司将其总部的一部分迁往他国。在一国之内,公司总部在都市间的迁移则时有发生,迁移的结果使得公司总部区位趋于分散。我国的公司总部迁移在近几年也不断发生,其主要原因是诞生于非经济中心区的企业,随着其规模增大和业务拓展,当地环境条件的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公司的需要。

RD对公司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技术发展日益迅速,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公司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技术水平的竞争,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往往具有强大竞争力,并可获得较大的利润。

RD是一个复杂的运营过程,该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研究阶段,通过市场营销,发现新产品信息;同时,通过应用科学研究,了解生产这种产品

的技术可行性。第二阶段为研制阶段:根据第一阶段所获信息,对拟开发产品进行产品设计和产品开发。第三阶段为生产阶段:先对研制的产品进行样本生产;然后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修改,并进行大规模生产和营销。 RD对区位条件要求为:(1)、接近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 公司的RD区位应该趋于大都市区和科研机构集中区,RD在空间上也应倾向于公司总部所在地,大型跨国公司的RD多集中于母国。母国市场型公司、东道国市场型公司和世界市场型公司的RD趋于不同的格局,母国市场型公司很少在海外建立RD,即使少量公司在海外建立RD,也限于低层次的支持型实验室。东道国市场型公司,在公司母国建立有RD机构的同时,也趋于在海外市场建立较高层次的RD机构。世界市场型公司具全球取向,而不限于某一国家市场,这类公司趋于在适宜区位建立国际性和相对独立的专业研究实验室。

RD的集中程度不如公司总部,RD区位有逐渐扩散的趋势,这种幅度不是很大。日本跨国公司建立海外RD的区位影响因素,最主要是接近市场,其次为区域内具有较好研究人员、接近公司制造业设施区位。

公司生产单位分布要远比公司总部和RD机构分散。不同生产活动具有不同的区位条件要求,同一生产部门的公司,由于生产技术和组织方式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区位格局。抛开部门和公司的差异,迪肯从一般工业公司总体生产组织的角度,抽象出四种生产单位区位格局特征。 (1)、全球集中生产型。

这类公司将生产活动集中在一个区位,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这种区位类型,受国际贸易政策影响较大,如果国家间贸易壁垒存在,国外销售便难以拓展,在大型地区性集团之内,易于形成此种类型的公司生产格局,只有一体化较高才可能存在。 (2)、市场地生产型。

该类公司在每一个市场地均建立生产厂家,这些生产厂家以服务各自的市场为主,无(或很少有)跨越国家的销售发生,属于典型的进口替代型生产。早期与运输成本有关,现在运输成本的影响下降。除成本因素之外,仍在不断增加的公司市场地生产区位格局,主要受另外两个因素影响:在市场地建厂,可使产品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改造,还可为当地提供快速的售后服务;多数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仍然存在,跨国公司在市场地建立生产厂家有利。 (3)、专业化生产型。

该类型公司具有多个生产区位,每一区位集中生产一种产品,服务于区域或世界市场。由于市场巨大,这些专业化厂家一般规模很大,从而生产的规模效益十分突出。这种形式的公司格局易于在贸易壁垒较小的大区域内形成,区内各个国家具有不同的技术和生产要素优势,当规模效益大于成品因运输距离延长而增加的费用的工业部门,更易促成专业化生产格局。公司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可建立大型专业化生产厂家并用其产品覆盖全部区域。 (4)、跨国一体化生产。

该类型公司按生产过程在不同区位进行专业化生产,每一区位只负责最终产品的一个生产过程。生产活动多为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较高。此外,生产过程可分离为独立的运营阶段,距离对

运输成本影响不大。

公司在一个区位的生产产品,与当地市场毫无关系。具有公司生产单位的国家只是为了加工出口,故被称为“出口平台”,而这些生产单位只是充当跨国公司“国际采购点”的角色。跨国公司横向一体化的跨国生产活动多发生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生产过程已达到较高尺度的标准化。这种生产过程还可分为独立的运营阶段,距离对运输成本影响不大。 5、分析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特征。

第七章 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是不一样的。具有两个特点: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业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霍夫曼比例:指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

区域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空间近邻效应: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和城市地域不断扩大。 极核式空间结构: 点轴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区域经济结构类型: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规模经济: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这些经济效益都是依托空间结构而取得的。

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 城市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1)、城市是区域的生产中心。(2)、城市是区域的流通中心。(3)、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与管理中心。(4)、城市是区域的人力资源培育中心。(5)、城市是区域的对外交流中心。(6)、城市是区域的创新中心。

1、如何选择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具有两个特点: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业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