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重难点

(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K=4的中心地系统)。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别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间点,不以消费者的便利程度而以交通点便捷为基础,是一种使交通效率/交通连接性达到最大的交通安排。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所有交通线上布局了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每一个高一级别的市场区域面积相当于4个低一级别的市场区域;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为其高一级中心地数量的4倍;两个高一级别的中心地距离是两个低一级别的2倍。 (三)、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K=7的中心地系统)。

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不同于市场原则和交通原则作用下的中心地系统,前者的特点是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在划分行政区域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7-49-343···;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每一个高一级别的市场区域面积是低一级别的市场区域的面积的7倍;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为其高一级中心地数量的7倍;两个高一级别的中心地距离是两个低一级别的^7倍。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规模效益(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不同,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接触扩散: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等级扩散: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沃茨模式的缺陷:关于生产规模经济大于规模不经济的假设,对于规模经济不甚突出的生产部门不一定适用。该模式基于饮料生产部门,结论的普遍性有限。假定市场区为理想化的连续向外扩张,而在实际中还存在非连续性的市场区扩张。 1、简述企业成长的动因 (1)、实现规模效益

企业经营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降低,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随着专业化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2)、实现交易内部化

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之间交易成本增加。为了减少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企业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率,从而实现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实现内部交易的动机既具有经济意义,又具有战略意义。经济意义在于内部交易可以使得企业获得范围经济;战略意义在于内部交易有利于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因此,对内部交易的追求,引导着企业不断发展。 (3)、技术优势的发挥

一些具有某种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领域内扩展,以发挥其技术优势。由于市场不完善,技术的价值很难在市场交易中充分实现。具有这些技术的企业通过该技术在企业内的使用,来获取较大的收益。此外,进一步的技术开发需要大量投资,这种投资必须有大规模生产才能支持。 (4)、来自竞争的压力

企业之间的生存与发展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实现长期生存这一基本目标,企业必须发展。

从积极的方面看,发展企业实力和增加市场地位,可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行业的支配地位;从防御的角度看,发展是使企业不被竞争对手所击败,从而生存下去的有效手段。 除以上四个方面外,企业扩张还与管理者和企业的行为有关。企业扩张可为管理者带来成就感。大的公司规模使公司具有较强的实力(势力)和讨价还价的力量,并易于从多方面获取资本以继续增长。为了减少风险,企业也向多种经营领域扩张。政府支持也促使了公司的增长。 2、简述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

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过新股票发行或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外部发展:合并是指一企业获取另一企业的资源且无人抗争的过程。如果被合并的企业进行抗争,则此过程为兼并【或并购】。

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该类增长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和技术方向扩展;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通过横向一体化,可以带来企业同类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该类增长与原有生产活动有关,比其他类型增长更易于实现。一般来说,企业早期的增长多以此为主,且实现的方式以内部增长为主。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系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纵向一体化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纵向一体化是公司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扩张战略。公司通过横向一体化打败竞争对手,达到市场多头垄断地位后,便会进入纵向一体化扩张,以占领其供应和市场领域;一旦公司在一生产部门占领重要地位之后,向多部门扩张便成为其唯一的增长战略。 多样化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这里的多样化仅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多样化扩张是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的防范意识。具有多样化经营的公司,可以减少某种不可预测因素的冲击。一些原有生产产品市场需求的下降,也会促使公司寻求多样化机会,以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而当某一产品出现旺盛市场需求时,也会诱发新的公司介入此类活动。 企业增长战略和方法的意义:企业增长的各种战略和方法,均可导致企业的多部门、多区位发展。当企业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多部门、多区位的格局,对企业充分利用各地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盈利起着重要作用。 3、试述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及其原因

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只有少部分得到迅速扩张,这些迅速扩张的企业,原始区位起着一定作用。优越的区位条件,为这里的企业增长提供了优势。企业在这些区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向外由近及远扩展。这种向外扩张,可能最终导致公司的重心离开原来的始发地。

企业由近及远的扩张有许多原因。早期,小企业获取信息有限。当需要新建工厂时,常建在较近距离内;同时由于新建工厂与原工厂联系紧密,距离也不易太远。随着企业增大,信息获取量增加,技术发展带来生产联系变化,管理发展带来组织结构变化,引起企业向远距离扩展。此外,市场的逐渐向外扩张也是引起企业由近及远扩张的原因。

内部增长带来的空间扩张常具规划特征,就近布局的特点很明显;而外部增长,由于被获取的工厂(公司)原已存在,规划便比较困难。不少研究强调对所吞并企业的区位也具有从其中心区位向外不断扩张的特点。企业间兼并的距离衰减行为也发生在国际尺度上,多数公司采用的兼并对象常选择在地理邻近区或文化环境相似地区。

4、简述企业的空间扩展过程

迪肯和劳埃德总结多人的研究成果,将企业的空间增长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较好地概括了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复杂、生产功能逐步多样化、地理范围逐步扩张的过程。

阶段一(原始阶段):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组织功能单一,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现在,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该类组织占重要地位。该阶段的企业空间格局以单区位为特点。

阶段二: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分工。一些承担特殊功能的专业化部门建立起来,需要更大程度的中央控制,由此分离出公司总部,其功能是进行公司总体政策规划,并协调其他组织单元的活动,该阶段的企业空间格局特点是不同功能部门在空间上的分工,单区位企业变为多区位企业。

阶段三: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走向多样化,这时组织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形成多分布结构。每一个分部负责一种产品生产,存在与特定的市场、技术和政策环境条件之中。该类公司以不同的分部为结构的基本框架,公司组织结构上产生了三个等级:高层管理、战略决策;控制、协调和管理决策以及企业日常运作管理。在地理分布上,由于各分部自成生产和销售系统,这种类型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分散。 5、简述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企业空间扩张是一种经济现象,应该遵循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企业空间扩张又是一个组织行为,这种扩张又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为、组织内外部网络和发展战略。这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于企业空间扩张过程中。但前者是这一过程呈现某些规律,后者又使其偏离这些规律。

社会经济现象的地理扩散规律主要有两种。在源地和扩散地的关系上,最为常见的是接触扩散,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具有距离衰减效应。另一种扩散规律是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这种扩散过程并不一定按地理相邻性,而是按区域的重要等级跳跃式扩散。

企业的销售区发展、新工厂建立以及兼并活动发生的区位也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

扩散的特点。接触扩散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尤其各地社会经济条件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常常就近扩大市场,并进而建立起生产机构,这种扩散在服务型的公司中表现更为典型。企业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接着进入次大市场,并依此类推,并不考虑这些市场的距离是否邻近。等级扩张是企业对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异所采取的对策。

我国的特殊环境影响企业按以上两规律扩张。我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熟悉的人际关系影响企业的区位选址。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隶属于中央某一部门,企业相互作用的对象受国家指令安排;改革开放后,政府行政干预依然存在。有人提出,我国公司空间扩张为通道扩张。通道扩张是指公司空间扩张沿通道延伸,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跨国公司: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弗农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研究跨国公司各组分区位选择的一般性特征,不仅对解释公司空间结构,而且对公司空间战略策划,均具有重要意义。

1、什么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不同产品阶段区位特征。 由弗农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在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他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他国市场。 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的改变。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他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投资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位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弗农理论的缺陷:在规划企业未来投资国别,在说明跨国公司为其总体利益而实行全球化战略行为时,便不能令人满意了。弗农的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的生命周期,而未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可进行国际分工。在未进入标准化阶段,追求低生产成本的一些生产工艺也可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 2、简述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