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重难点
第一章 绪论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造成经济空间分布有疏有密的根本动力是自然环境本身的非均匀分布以及经济自身的集聚和扩散力量。 新经济地理学强调运输成本、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在区位决策中作用的空间经济分析方法。
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在经济发展中人们更加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加强了全球与地方的联系。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决策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重要的理论依据。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企业本身的增长状况,直接影响区域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管理、产业关联也对区域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研究;技术进步空间影响的研究;环境与治理研究;区域发展研究;企业区位和企业战略研究;社会问题的经济地理研究。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区,又有位,还有被设计的内涵。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占据区位的事物) 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通达性: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通达指数是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交通网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与比较。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为B=E/V。 地理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制度可进入性: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经济可进入性:系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社会可进入性: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需求门槛:产品由最少数量的消费者,维持企业最低收入的市场规模。 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区位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即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经济活动在有限空间的竞争;经济活动空间移动的限制。 原材料因子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不同的经济活动受原材料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1)、不同工业耗材有差异;(2)、原材料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失重是不同的。
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2)、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3)、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4)、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2、区位因子类型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区位因子不仅包含可用货币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不能用货币测量的非经济因子。 以韦伯为代表的学者,以成本最低作为区位选择的基本目标,重点关注成本因子。韦伯将其归纳为运费、劳动力和集聚、分散因子。其后学者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成本因子可分为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运费因子是以运输为主、随距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