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课题研究修改 - 图文

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读文,进行预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对于课堂学习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我校的大多数老师都是中青年教师。爱学习,善于钻研。 本课题提出的小学生各科目课前预习习惯研究,就是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现状出发,从教师预习教学指导现状出发,力图构建有效的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指导模式,养成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1、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2、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小学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各科目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5、力求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二)研究任务: 1、小学生各科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践。 5、结合各科目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各科目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预习作业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预习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语文学科着重培养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语言积累与运用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感悟语言美与体验语言美的习惯。 数学学科着重培养的习惯:计算仔细的习惯、探索规律的习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英语学科着重口语的练习、多读多念的习惯。 其他学科着重培养的习惯: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动脑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 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的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题研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得出适合时代生活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2、教育性原则 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是一项面向全体小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它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学习行为为目标,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主体。只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才能使学生在实验中不断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