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各项技术训练方法

第一节 阵容配备

阵容配备的目的是合理地把全队的力量搭配好,更有效地发挥每一个队员的特长和作用。组织阵容配备时,应根

据队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进行合理搭配。把进攻力量强的和防守技术好的队员搭配开,保证每一轮次都有较强的

进攻力和较好的防守能力。在排球比赛中常用的有“四二”配备和“五一”配备。

一、“四二”配备:即4个进攻队员和2个二传队员。4个进攻队员中有2个是主攻队员,2个是副攻队员。他们都站在

对角位置上。这种配备方法主要在初学和一般水平队中采用较多。

\四二\配备的优点:

1、每一个轮次前后排都能保持有一个二传队员和两个进攻队员,便于组织和发挥本队的进攻力量。

2、如果两名二传队员都具有进攻力量的话,每一个轮次都可以插上,组成三点进攻,大大加强了进攻威力。

缺点:

1、每一个进攻队员必须熟悉两个二传队员的传球特点,配合比较困难。

2、一个队要培养出两名高水平的二传队员比较困难,而且又要求他们具有进攻能力就更不容易。

二、\五一\配备:即5个进攻队员和一个二传队员。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进攻的拦网的力量。为了弥补在主要二传队员来

不及传球时所出现的被动局面,可以在二传队员的位置上,配备一名有进攻能力的接应二传队员。这种配备方法目前

在水平较高的队中被普遍采用。

\五一\配备的优点:

1、一个二传队员容易培养。

2、当二传队员轮转到后地,前排有三个进攻队员,可以加强进攻和拦网的力量。

3、全队进攻队员只需适应一名二传队员传球的特点、习惯,在相互配合上较容易建立默契。

缺点:

1、当二传队员轮到前排时,有3个轮次只有两点进攻。

2、防反时,二传队员轮到后排要插上传球难度较大。

三、方法:

(1) 讲解示范。明确各个位置的作用。

(2) 徒手轮转位置,转6轮。

(3) 根据队员的技术水平排列阵形,进行分组比赛。

第二节 进

攻阵形与进攻战术

??进攻战术是指接对方来球后,全队所组成的有目的、有组织的配合。进攻战术是由一传、二传、扣球三个环节所

组成的。主要分为进攻阵形和进攻打法二个方面。

一、\中一二\进攻战术

1、基本打法:3号位队员作二传,将球传给4、2号位队员进攻的组织形式。

2、\中一二\进攻阵形的优、缺点:\中一二\进攻阵形是进攻战术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战术形式。

优点是一传向网中间3号位垫球比较容易,二传向2、4号位传球的距离较短,容易传准,有利于组成进攻,适合初学

者采用。其缺点是战术变化少,只能两点进攻,战术意图容易被对方识破。

3、掌握\中一二\进攻战术的练习方法:

二、\边一二\进攻战术

1、基本打法:2号位队员作二传,将球传给3、4号位队员进攻的组织形式。

2、\边一二\进攻阵形的优、缺点:\边一二\进攻阵形的优点是右手扣球者在3或4号位扣球都比较顺手,战术变化也比

较多。其缺点是对一传要求较高,尤其5号位队员向2号位垫球时,由于距离远,角度大,控制球难度较大。一传偏至

4号位时,二传接应较困难。

三、\插上\进攻战术

1、基本打法:二号位队员由后排插上到前排作二传,把球传给4、3、2号队员进攻组织形式。

2、\插上\进攻阵形的优、缺点:\插上\进攻阵形的优点是始终能保持前排三点进攻,战术配合变化多,并能充分利用

网的全长组织进攻。其缺点是对插上二传队员水平的要求较高。

四、练习方法

1、讲解示范。明确各个位置的作用。

2、徒手轮转位置,转6轮。

3、接抛球组织进攻。

4、接发球组织进攻。

5、根据队员的技术水平排列阵形,进行分组比赛。

五、练习注意事项

1、可以运用小黑板讲解战术名称,场上队员位置、职责、跑动路线及配合特点等,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战术概念。

2、按战术要求,进行各轮次的徒手模仿战术跑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战术的理解。

3、发、垫、二传、扣球的全队整体配合练习。

4、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加强队员之间的协同配合,不能各自为战。

5、要先进行小组的战术配合,然后再进行全队的战术配合练习。

第五节 接发球的防守战术

△ 目的:

目的是接好发球,为进攻做好准备。

△ 要点如图示

△ 方法

(1) 讲解示范。场上队员明确位置和职责。

(2) 徒手轮转位置,转6轮。

(3) 接发球,转6轮。

(4) 分组比赛。

△ 提示

(1) 明确范围:在接发球时,每个队员必须明确自己控制的范围,做到分工明确,既不互争互抢,也不互让。如落

球点在\中间地带\时,最好让一传较好的队员接球;落在前后排队员之间,超过前排腰部以上的球,最好让后排队

员去接,这样有利于组成快速进攻。

(2) 互相弥补:不接发球的队员应注意随时弥补同伴的一传。尤其是当后排队员接球时,前排队员应转身注视接球

队员,随时准备快速移动弥补垫不到位的球。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