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 强化训练和测试题库

C.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D. 汝曹怯弱,为蛇所食

E.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丈荷?。

5. 下列词,属于双声连绵词的是( )

A.参差 B.须臾 C. 栗烈 D.蹉跎 E.纷披

6.下列各句中,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

A.风起云涌 B.星罗棋布 C.土崩瓦解 D.?之状,披发人立。 E.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7.下列句中,用“于”引进行为主动者的句子是( )

M. 物物而N. 不O. 物于物,P. 则胡可得而Q. 累邪! R. 乃自强步,S. 日三四里,T. 和于身也。 U. ?克伤于矢,V. 未绝鼓音。 W. 是鸟也,X.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E.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8.下列句中,“其”字用来加强祈使语气的是( )

A.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B.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C.吾子其无废先王之功! D.天之苍苍,其色正邪?

E.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9. 下列句中,“所以??”的意思大致相当于“用来??的方法”、“凭它来??的”的是( )

A.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彼兵者,所以禁暴害也,非争夺也。

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E.吾知所以距子矣。

10.下列各句中,用“之”字连接主谓结构并使这个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的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C.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D.甚矣,汝之不惠。 E.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许慎对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类,从中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____________,用来统率《说文解字》所收的9000多字。

2.清代学者__________的《说文解字注》对我们了解字义的来源很有帮助。 3.《说文解字·叙》中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指的是“六书”中的_____________。

4.古书上的“田每”现在写作 ___________。

5.在近体诗五律或五绝的“首联”中,如果“对句”的平仄格式是“| | | — —”,那么它的“出句”的平仄格式就是“— — — | |”或___________。

6.“人孰敢不听而化诸?”句末的“诸”是 _________二字的合音。

7.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句中的“诸”是________二字的合音。

8.“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受事者”的句式叫做 ___________句式。 9.《诗经·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其中的前置宾语是___________。

10.“何”字的本义是_________,后来假借做疑问代词。

11.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其中“池塘”是指___________。

12.“脩”的本义是 ___________。但它常常跟“修饰”的“修”字通用。

13.“效“的本义是___________,例如《韩信破赵之战》:“诸将效首虏。”其中“效”就是这个意思。

14.“信”字最常用的假借义是___________,例如《易经·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其中“信”就是这个意思。

15.《诗经》在汉代有毛亨传、郑玄笺,其中“传”特定意义是指___________。

四、释词题(15分)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的词语。

1.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也。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