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基础写作教案

郁达夫有没有激情?《沉沦》中感叹道:“人生百岁,年少的时候,只有七八年的光景,这最佳最美的七八年,我就不得不在这无情的岛国里虚度过去,可怜我今年已经是二十一了。”于是发怒发狠道:“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我真还不如变了矿物质的好,我大约没有开花的日子了。”又说:“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能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这是不是激情!

巴尔扎克写《人间喜剧》等大部头时,说灵感来临之时,对于脑海里涌现出来的无穷的灵感和念头,他要像一个把生命置之度外的挖煤工,必须没命地疯狂地挖掘下去,把它们记录下来??因为速度慢了的话,他将会被自己的灵感所埋葬??这也是激情,创作的激情。

——没有激情,对一个作家是致命的软肋。黑格尔说:“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浓厚的灌注生气的情感。”也有话说文学即情感,情感即文学,文学是情感的??都说明了文学中情感的重要性,激情的重要性。

③ 审美创造需要美学知识(有丰富的美学常识美学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容易地进入艺术的境界,透过现象抓住美的本质所在,更好地创造作品分析作品。) 再比如秦观的词里面有这么一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没有相应的美学知识时,我们只会觉得写得好,说不清的迷蒙的细细的情绪和闲中的轻愁感觉,但是我国古代诗论中就明确讲到空灵、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等等。再如书上26页所举的例子。书中的解释比较详尽。更多的美学知识,必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创作作品。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 一. 观察能力 1.观察的含义

①内涵:观察是写作主体凭借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其他身体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有计划的、目的性很强的自觉认知过程。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因而又被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是写作主体必须掌握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

②在写作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搜集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能提高写作主体的写作素养;能激发写作动机和灵感。

前两点我们不用说都可以理解,第三点我们说一个作家,台湾的刘镛,这个作家的许多作品都是由身边的某件小事引起感想,然后引发一篇文章的写作。也就是说,这位作家在生活中很注意观察。

2.观察能力的构成要素(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具体表现在观察主体对观察对象的注意力、鉴别力、联想力。)

①注意力是指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以及内心审视,去观察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得到具有写作价值的材料。

②鉴别力是指观察主体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还要善于从比较中鉴别“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鉴别能力强,才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不同的美来。

③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建立在事物之间的沟通点上。写作过程常常会有联想活动伴随,有显性的联想,也有比较隐蔽的表面不明显的联想。

3观察的方法(定位观察、移位观察、比较观察)

①定位观察:写作主体确立某一观察点,从这一特定的位置、角度对事物作观察。

②移位观察:写作主体变换观察的距离与角度进行观察。即我们中学时学过的“移步换景”法。比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就是典型的“移步换景”。

作者立于“江津”号轮上,从重庆启程,顺长江而下,把三天旅程中见到的晨昏日月、山势水情一一描述,而且又随着外在景物的移换,时时插入自己因所见所思所读而引起的情思。注意移步换景要有精心剪裁,不能记流水账,要有重点有主题的来进行材料选择。

③比较观察:将某一观察对象与其他观察对象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鉴别相互的特征与异同,从而获得更准确的观察结果。书上还分成了两种:横比和纵比。

横比即比较不同观察对象在同一时期或同一环境之下的异同。比如很有名的《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宴席上引的众人大笑时众人的不同情态透露个人不同的个性特征;纵比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异同。比较突出的是鲁迅《故乡》中对闰土儿时与成人两个时期的描写。《祝福》中对祥林嫂三个时期的不同描写。 4.观察的要求:

①准确。这是对观察的起码要求,即要准确把握事物特征。试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