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笔记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的产生 一、货币的产生

理解货币的产生要把握:

一个中心:货币源于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货币源于商品 两个基本点:1.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2.货币是商品的高级交换形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历史线索 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逻辑线索

二、货币形态的发展

1.实物货币:也称足值货币或商品货币,是指以自然物品的商品作为货币。 特点:作为普通商品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价值完全相等

历史上:最初的实物货币由朴素商品来承担(贝壳)后来由金属来充当(黄金等) 实物货币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货币形态

朴素商品货币种类:贱金属货币—贵金属货币 形式:称量货币(原始条块)—铸币 原因:自然属性好。“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局限性:成色鉴别和重量计算较麻烦,生产所耗劳动多,产量有限

2.代用货币

也称表征货币,是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制度下,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符号——纸制货币

代用货币本身没有价值,但一定单位的纸制品代表一定量的贵金属,一定量的纸制品能与一定量的贵金属自由兑换。代用货币——可流通的一张实物收据。

产生原因:避免实物货币流通遇受磨损使价值不足带来麻烦,便于携带与运输,便于交换和保管,节约流通费用

发行:政府、银行、企业或个人,无论谁发行,都需有足量金属作保证 缺陷:易伪造和损坏

典型代用货币:可兑换的银行券

3.信用货币(用得最多)

代用货币发行权的逐渐集中。 货币发行:十足兑换—部分兑换—完全脱离贵金属—信用凭证(信用货币)(如商业票据—商业信用货币)也能够在银行信用条件下产生

信用货币既能在商业信用的条件下产生(如银行券支票 汇票 本票——银行信用货币)后者较前者更是有广泛的流通性,实在的担保性,社会的权威性。

特点:信用货币是不足值的货币,货币本体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价值大小取决于购买力,凭发行人的信用流通

优点:便于商品交换,节约流通费用,克服货币材料供应与交换发展的矛盾,并成为利用银行创造购买力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缺点:容易产生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只有银行承兑汇票可以买卖)

4.电子货币

概念:电子货币—最新货币形式—20世纪70年代产生

定义:以金融电子网络为基础,以商用电子化机器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

1

手段,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的货币。

特点:以电子计算技术为依托,进行有储存支付和流通,融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具有使用简便安全,迅速,可靠的特征,现阶段通常以银行为媒介。

电子货币与传统币的区别:

1.产生条件:社会背景,经济技术条件和科技水平。

2.表现形式:是一种电流和影像,用电子脉冲代替纸张传输和显示资金,通过微机处理和存储,没有传统币的大小,重量和印记。

3.流通区域与速度:信息网络系统,流通速度远大于传统币。

4.发行:传统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而电子货币由银行发行,其使用智能宣传引导,不能强迫。 5.影响:电子币对社会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

6.优越性:就国家:使用电子币减少造币、发行费用;通过电脑集中管理和运行货币,可以更有效地掌握货币供应量。 就银行:增加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并增进其资产运用;节约流通费用;有效实施客户账户的管理监督;加快资金流转;减轻现金收付劳动负担。 就客户:免除现金保管、清点、携带、寄送之劳,购物付款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