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颗粒、周边颗粒、中央颗粒和细纤维。
3、 染色质:是指在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高分辨电镜显示它是一种串珠状细微纤丝。生化分析表明它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
4、 染色体:有丝分裂时,染色质组装成一条条能在光镜下看到的棒状或点状结构,这就是染色体。
5、 核小体: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含200个左右碱基对的DNA片断和五种组蛋白相结合而成。
6、 常染色质:是转录活跃的DNA部分,在间期细胞核中为解旋的细纤维丝,是经常处于功能活跃状态的染色质。在电镜下呈浅亮区,一般位于细胞核的中央。
7、 异染色质:是低活性的、与组蛋白紧密结合的DNA部分,在间期细胞核中螺旋缠绕紧密,很少转录,是功能处于静止状态的染色质。在电镜下呈染色很深的块状结构,多分布于核被膜的内表面附近。
8、 主缢痕:是在两条染色单体相连处,染色体出现一个向内凹陷的缢痕,也称为初级缢痕。
9、 次(副)缢痕:是主缢痕之外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上的另一个凹陷,染色较浅。两端有异染色质,是与控制间期核仁形成有关的染色质部分,所以又称为核仁组织区。
10、着丝粒:是两条染色单体相连处的中心部位,是主缢痕的内部结构。
11、动粒:主缢痕处两条染色单体的外侧表层部位的特殊结构。它与纺缍丝微管相接触,是微管蛋白的聚合中心之一。
12、随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末端,通过次缢痕连接有一个棒状或球状的结构,称为随体。
13、核型(染色体组型):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按一定的顺序分组排列起来,就构成核型,又称为染色体组型。
14、核仁:电镜下看到的裸露无膜的由纤维构成的海绵状结构,由原纤维成分、颗粒成分、核仁相随染色质和核仁基质组成。
15、核仁组织区(NOR):存在于细胞内特定染色体次缢痕处、含主要rRNA(18S和28S)基因的一个染色体片断。
16、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改变而产生的疾病称为染色体病。
二、单选题
1D 2B 3D 4C 5B 6B 7C 8D 9B 10D
11D 12B 13D 14B 15B 16A 17C 18D 19A 20B
21C 22D 23B 24A 25B 26C 27A 28A 29B 30D
三、填空题
1、 前者有核被膜,后者无核被膜
2、 膜结构、孔环颗粒、周边颗粒、中央颗粒、细纤维
3、 赖氨酸、精氨酸、脯氨酸
4、 核酸、蛋白质、DNA、RNA、组蛋白、非组蛋白
5、 H1、H2A、H2B、H3、H4
6、 四种蛋白、八聚体
7、 核小体、螺线管、超螺线管、染色单体
8、 10000倍
9、 着丝粒、端粒、在染色体臂的常染色质
10、 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
11、 原纤维成分、颗粒成分、核仁相随染色质、核仁基质
12、 13、14、15、21、22
13、 蛋白质、RNA、DNA
14、 RNA、蛋白质
15、 RNA、蛋白质、核糖体、核糖体
16、 合成核糖体RNA、装配核糖体
17、 核被膜、核仁、染色质、核基质
18、 47,XX(XY),+21
19、 47,XXY
20、 45,X
体 21、 G组22号染色体的长臂易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末端、慢性
粒细胞白血病
22、 缺失、倒位、易位、重复
23、 5、近端
24、 13、14、15、21、22
25、 5
26、 浓度、时间
四、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五、问答题(答案要点)
1、 为什么说细胞核或核被膜的出现是细胞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细胞核的出现是生物进化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有核被膜把胞质和核质分开,形成完整的细胞核。原核生物无核被膜,但有团状的含有遗传物质的核区,其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都是在同一区域内进行。而真核生物的DNA复制、RNA转录在核内进行,生成的RNA被转运到胞质中进行蛋白合成。这样就使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从时间和空间上分隔开,互不干扰。这是生物长期演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2、 试述核被膜的结构与功能。
(1)核膜的结构:是由两层单位膜组成的双层膜,内外两层核膜之间为核间隙。①外核膜:与内质网相连,外表面附有核糖体,核间隙与内质网腔相通。②内核膜:面向核质,无核糖体附着,其内侧有一层致
密的纤维状网络称为核纤层。③核间隙:位于内、外核膜之间,与内质网腔相通。内充满液态不定形物质,含有多种蛋白质和酶。进入内质网腔的胞外液可经核间隙进入细胞核。④核膜孔和核孔复合体:核被膜上由内、外核膜局部融合形成核膜孔。核孔复合体是指包括核膜孔及其相关联的环状结构体系,除了膜结构外,还包括孔环颗粒、周边颗粒、中央颗粒和细纤丝。
(2)核膜的功能:①核被膜把胞质和核质分开,形成完整的细胞核,使RNA转录和蛋白质的翻译从时、空上分开,互不干扰。核物质的区域化有利于保护核内物质,以增加DNA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遗传物质的复制。使细胞核成为一个独立的相对稳定的系统。②核膜、核孔复合体与细胞核—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Ⅰ、一般,水分子、一些离子如Ca2+、K+等以及一些5KD以下的小分子如单糖可自由通过核被膜。核被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也具有主动运输的功能;Ⅱ、分子量大的物质,则要通过核孔复合体进行运输。如DNA(RNA)聚合酶、组蛋白在胞质中合成后进入细胞核、核中核糖体亚基、mRNA的输出,就是通过核孔复合体实现的。
3、 试述核小体核心颗粒的结构。
核小体的核心是由四种组蛋白缔合而成的八聚体,其组合形式是由H3和H4各二分子缔合成四聚体位于中间,由H2A和H2B各二分子形成的两个二聚体分别排在四聚体的两侧。DNA片断(146Bp)缠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左右,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
4、 非组蛋白有何生理作用?
非组蛋白是真核细胞转录活动的调控因子,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非组蛋白也可以被磷酸化,并被认为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环节。此外,非组蛋白对DNA的结构域也起组织作用,在染色质结构的“袢环”模型中,长长的DNA袢停泊于非组蛋白的支架上,构建成染色质的高级结构。
5、 试述染色质的四级结构模型。
(1) 一级结构:60nm的DNA片断(约200Bp)和五种组蛋白相结合形成核小体,其长度被压缩10倍左右。核小体是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即染色质的一级结构;
(2) 二级结构:核小体紧密连接形成串珠链,再由串珠链螺旋缠绕形成外径30nm、内径10nm、螺距11nm的螺线管,每个螺旋含6个核小体,DNA长度又被压缩6倍左右。这种螺线管就是染色质的二级结构;
(3) 三级结构:螺线管再行盘绕,就形成超螺线管,直径为300nm,长约11~60μm。这种超螺线管就是染色质的三级结构。DNA长度又被压缩了约40倍;
(4) 四级结构:超螺线管再经过一次折叠,形成染色单体,即染色质的四级结构,DNA长度又被压缩了5倍。
因此,从DNA到染色单体,DNA长度被压缩了约 1000倍。
6、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在结构与功能上有何异同?
(一) 结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