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后赤壁赋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最后留下的作品之一。作者借由一次夜渡大海的经历,展现出老而弥坚的性格和旷达的襟怀。苏轼晚年受政敌的迫害,被贬至海南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召还。诗人北归途经琼州海峡时,连日的风雨突然停止,云散月明,一派蓝天碧海景象。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他将自己被贬谪海南视为一次“奇绝”的经历,通过比拟,形象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寄寓了诗人坚持操守、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以及豁达乐观的情怀。全诗前半部分铺叙景色,融情入景,借景写情;后半部分议古论今,含而不露,寄意遥深。首颔两联句句双关,将自己在政治斗争中始终清白自持、最后终于履险如夷的经历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幻结合无痕。颈联则宕开笔墨,直抒胸臆,坦陈自己在政治风云中忘得失、齐荣辱的情怀。最后一联更是他屡经风波、年纪虽老而骨气不衰的倔傲性格的写照。
【思考】 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作者卡片]
见《方山子传》一文此栏目。 [写作背景]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月。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作者第二次游览赤壁,离上次只有三个月,但这里已是一片初冬景色。作者描绘了冬夜的江岸,渲染出山间的凄凉气氛,并写出他独自登高而引起的悲戚心情,结尾用白鹤道士的梦境结束全文,流露出作者幻想脱离尘世,却不能逃避现实的矛盾心理。
一、字音
临皋(ɡāo) .巉岩(chán) .
缟衣(ɡǎo) .惊寤(wù) .二、通假字
①以待子不时之须 须,通“需”,需求 .②反而登舟 反,通“返”,返回 .③俛而不答 俛,通“俯”,低头 .三、一词多义
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副词,正好.??②某为泾州,甚适,少事 形容词,安适.(1)适?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动词,去、到.??④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动词,女子出嫁.
坂(bǎn) .
蒙茸(rónɡ) .畴昔(chóu) .
?
?③谓言无罪过
,供养卒大恩 名词,过错.
(2)过?
④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动词,超过.
蒙拔擢,宠命优渥 副词,过分?⑤过.
?⑥愿枉车骑过之 动词,拜访.
①过临皋之下 动词,路过.
②飞鸣而过我者 动词,越过.
①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动词,举起.??②包举宇内 副词,全都.
(3)举?
③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动词,攻克.??④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①顾安所得酒乎 副词,可是.??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动词,回头.(4)顾?
③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动词,看.??④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动词,考虑.四、词类活用
①行歌相答 名词作动词,唱歌 .②履巉岩 名词作动词,登上 .③踞虎豹 名词作状语,像虎豹 ..④掠予舟而西也 名词作动词,向西飞 .⑤羽衣翩跹 名词作动词,穿着羽衣 ..⑥顾而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五、古今异义 ①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②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古义:门。
今义:一般指窗户,或者人家。 ③曾日月之几何 ..古义:多久。
今义:疑问代词,多少;数学名词。 六、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非”表判断) ②定语后置
曾日月之几何(“几何”修饰“日月”,置于“日月”之后) ③介词结构后置
复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位于动词“游”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