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事件,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或境遇,为了避免与人发生亲热的感情而对非生物给予太多的注意,或者为了免得表达出内心感情而去注意外界现实,或者为了避免感知整体而去注意无关的细节。强迫思维和行为也包括在内,虽然它们也可被认为是某种形式的内心置换。合理化是与情感隔离有关的防御机制,是强迫症患者常用的防御机制。
理智化、合理化、转移、压抑、隔离、仪式与抵消、补偿及魔术性思维的防御机制虽然互不相同,但它们通常伴随发生,成群出现。
合理化与理智化有某些近似之处,但并不相同,由于两者之间有过渡形式。理智化是将丰富的情感内容用书本知识来表达出来,但是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情感内容,但是来访者不敢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内心。合理化这种防御机制远比理智化更为常见。也很少有人是从来不使用合理化这种防御的。合理化指为自己所不能接受的观念和情欲找一种合理的解释。合理化所采用的“理”,属于常理或人之常情,往往带有明显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色彩。例如,“谁不要名利?”、“哪有猫不吃鲜鱼的?”、“中国有几个雷锋?”等等,合理化的特点在于只要自己觉得合理就行,不像理智化那样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穷究性,也不企图完全掩盖或抹杀某种情欲。过分使用合理化的人,很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中发生困难,因为明明他没有理却还要强词夺理,使别人很难于跟他亲近或和睦相处。
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痛苦完全归之于客观原因,避免反观和体验自己的内心活动,从而冲淡内疚和耻感的痛苦,这是理智化的一种表现。当然,避开精神上的苦恼不谈,完全归因于身体(包括大脑)的疾病,对病本身忧虑重重,有过多不必要的担心害怕,转移这种防御机制也起着作用。相对转移来说,理智化主要是对长期冲突的防御机制。
强迫症病人用抽象思维掩盖其心理冲突,是理智化的一种常见情况。G.E.Vaillant(1992)认为,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内在的转移。当然,要将观念与情感脱节,观念留在意识之中,而感情却已告消失,压抑是不可少的机制。理智化没有失去真实的自己,是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理智化的人常被一种特殊的行为理论所激励,看励志书的人就是典型的运用理智化防御机制的人。不断地用各种各样的术语和理论来武装自己。男人比较多的使用这个防御机制。男人相对于女人来说,是进化的不是很好的动物,所以女人能更加勇敢地接触自己的情感,但是男性呢会觉得如果过多地接触自己的情感就不像一个男人。所以男人要不断地学习心理学、宗教和哲学来理智化,来防御自己的情感体验。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知道很多的哲学术语,读很多的书等,这实际上是在防御自己的情感。经常和习惯于使用理智化这种防御机制的人往往有其人格的特殊之处,他们的父母亲大多是缺少温情而喜欢讲道理且要求严格的人。
理智化的一种表现是专注于思考“人事\的因果关系,几乎完全忽视人的动机和目的。这是神经症病人在与医生交谈时最常见的一种表现。病人反复询问下述问题:他的病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病?诊断是什么?有没有可能是现在医学还不清楚的某种罕见的怪病?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消除病因而根治他的病?大脑或其他器官有没有尚未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也许病变在分子或原子结构里,以致现有的仪器无法查出?这种药的药理作用是什么?有什么副作用?等等。同时,病人拒不谈他的心理。
理智化与隔离这两个防御机制现在被相当多的高层人士所采用,也是中国大男人们在面对情
感问题时常高高打起的一个“幡儿”。理智化是这么个范儿:当你跟他扯感情的事儿,他就跟你谈“宇宙”、“顿悟”、“升华”;当你跟他交流世间感悟的事儿,他跟你谈“人权”、“虐囚”、“民主”……总之,听上去头头是道,可总给你理智到骨子里、讲理到没理讲的份上那么种很觉得自己不够智慧的感觉。因为一旦谈到情感问题可能给人际关系带来的亲密感是他所要回避的焦虑。隔离是这么个范儿:人家饿了喝水,人家热了就看书;需求与表达不沾边,保持的就是一个让你摸不透的神秘感。因为一旦饿了吃,热了扇就落了俗套,就跟你一样了,那就不得不融进人群,这个感觉令他焦虑。所以说,手淫会导致与人隔离,因为自己把自己搞定了,没有对他人的需求,也免去了与人合作的焦虑。
理智化实际上是一种浅思考与不愿深入,在心理咨询中,常见这样的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