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22种心理防御机制

压力事件,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或境遇,为了避免与人发生亲热的感情而对非生物给予太多的注意,或者为了免得表达出内心感情而去注意外界现实,或者为了避免感知整体而去注意无关的细节。强迫思维和行为也包括在内,虽然它们也可被认为是某种形式的内心置换。合理化是与情感隔离有关的防御机制,是强迫症患者常用的防御机制。

理智化、合理化、转移、压抑、隔离、仪式与抵消、补偿及魔术性思维的防御机制虽然互不相同,但它们通常伴随发生,成群出现。

合理化与理智化有某些近似之处,但并不相同,由于两者之间有过渡形式。理智化是将丰富的情感内容用书本知识来表达出来,但是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情感内容,但是来访者不敢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内心。合理化这种防御机制远比理智化更为常见。也很少有人是从来不使用合理化这种防御的。合理化指为自己所不能接受的观念和情欲找一种合理的解释。合理化所采用的“理”,属于常理或人之常情,往往带有明显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色彩。例如,“谁不要名利?”、“哪有猫不吃鲜鱼的?”、“中国有几个雷锋?”等等,合理化的特点在于只要自己觉得合理就行,不像理智化那样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穷究性,也不企图完全掩盖或抹杀某种情欲。过分使用合理化的人,很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中发生困难,因为明明他没有理却还要强词夺理,使别人很难于跟他亲近或和睦相处。

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痛苦完全归之于客观原因,避免反观和体验自己的内心活动,从而冲淡内疚和耻感的痛苦,这是理智化的一种表现。当然,避开精神上的苦恼不谈,完全归因于身体(包括大脑)的疾病,对病本身忧虑重重,有过多不必要的担心害怕,转移这种防御机制也起着作用。相对转移来说,理智化主要是对长期冲突的防御机制。

强迫症病人用抽象思维掩盖其心理冲突,是理智化的一种常见情况。G.E.Vaillant(1992)认为,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内在的转移。当然,要将观念与情感脱节,观念留在意识之中,而感情却已告消失,压抑是不可少的机制。理智化没有失去真实的自己,是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理智化的人常被一种特殊的行为理论所激励,看励志书的人就是典型的运用理智化防御机制的人。不断地用各种各样的术语和理论来武装自己。男人比较多的使用这个防御机制。男人相对于女人来说,是进化的不是很好的动物,所以女人能更加勇敢地接触自己的情感,但是男性呢会觉得如果过多地接触自己的情感就不像一个男人。所以男人要不断地学习心理学、宗教和哲学来理智化,来防御自己的情感体验。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知道很多的哲学术语,读很多的书等,这实际上是在防御自己的情感。经常和习惯于使用理智化这种防御机制的人往往有其人格的特殊之处,他们的父母亲大多是缺少温情而喜欢讲道理且要求严格的人。

理智化的一种表现是专注于思考“人事\的因果关系,几乎完全忽视人的动机和目的。这是神经症病人在与医生交谈时最常见的一种表现。病人反复询问下述问题:他的病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病?诊断是什么?有没有可能是现在医学还不清楚的某种罕见的怪病?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消除病因而根治他的病?大脑或其他器官有没有尚未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也许病变在分子或原子结构里,以致现有的仪器无法查出?这种药的药理作用是什么?有什么副作用?等等。同时,病人拒不谈他的心理。

理智化与隔离这两个防御机制现在被相当多的高层人士所采用,也是中国大男人们在面对情

感问题时常高高打起的一个“幡儿”。理智化是这么个范儿:当你跟他扯感情的事儿,他就跟你谈“宇宙”、“顿悟”、“升华”;当你跟他交流世间感悟的事儿,他跟你谈“人权”、“虐囚”、“民主”……总之,听上去头头是道,可总给你理智到骨子里、讲理到没理讲的份上那么种很觉得自己不够智慧的感觉。因为一旦谈到情感问题可能给人际关系带来的亲密感是他所要回避的焦虑。隔离是这么个范儿:人家饿了喝水,人家热了就看书;需求与表达不沾边,保持的就是一个让你摸不透的神秘感。因为一旦饿了吃,热了扇就落了俗套,就跟你一样了,那就不得不融进人群,这个感觉令他焦虑。所以说,手淫会导致与人隔离,因为自己把自己搞定了,没有对他人的需求,也免去了与人合作的焦虑。

理智化实际上是一种浅思考与不愿深入,在心理咨询中,常见这样的求助者。

【案例:谈自己的痛苦犹如说别人】记得那是在大学里面接的一个案例。恰好,那天我安排咨询师学员旁听我的案例。被咨询的学生,在探讨她的幼年如何被性侵犯,成长中如何去忍受痛苦,现在回忆时又如何感觉到痛楚。可是,从头到尾,最让我纳闷的是,无论是性侵犯还是更严重的事情,所有的描述她虽然说得都是自己,可是却是微笑着表白;每次蹦出一个让我都咯噔一下的词,她等我反应,我看到她的微笑,我都茫然该表达我的吃惊还是该赞叹她的大度。虽然发生在她自己身上,却好像在描述别人的事情。我感觉不到她的痛苦,感觉不到她想解决的冲动,甚至我都猜测会不会她早就有所准备或说过无数次,再加上今天知道有外人(指我带的咨询师)。隔离,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隔离”?

如果一个人不能解决自己的痛苦,也无力或做过了努力,最后终于失败后。她决定放弃自己的努力,那么最好的疗伤方法,就是将那段痛苦隔离。忘掉那些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去触碰,不去提起。久而久之,这些事情再次被翻出来时,她找不到真实的感觉。甚至会让然觉得,貌似在说别人的事情一样......

【案例:咨询师说啥我都是有,态度可好嘞】这个案例很难表达真切。我还是换个现实中的事情,比如咨询中我说我发现你很压抑,求助者说,对,我很压抑;我说我发现你不擅沟通,求助者说,没错,我不擅于。我说你不...她说我是...发现没,她统统承认。理智的让我竟然没有了继续深入的愿望。突然间,我觉得自己好无聊都,呵呵!多好的求助者,我说的她都承认,那我来干嘛来了?她需要咨询师吗,需要这个咨询吗?心理开始翻腾这些想法。终于明白,原来她的“理智”是在防御。我会发现这样的回答,让我没有了继续剖析下去的愿望,不仅是不想,更有点不愿。你看人家表达的那么到位,一定自己早就做过思考,如果我还继续剖析深入,岂不是太不识相了?可是,这种理智,正是求助者的防御机制。你不妨试探下问,如果你已经意识到了自己需要成长的方面,请问你为之做过什么具体的努力吗?答案如果是否,这便是防御!她把这样的问题停留在表层,是一种伪接纳。如果他真的接纳自己问题,就不需要咨询了,呵呵,是吧!这些制造矛盾的因素,要不然消灭,要不然接纳,不存在第三种。

检验求助者的“理智”,往往使我们搞懂一些糊涂的东西。看似很配合你,看似都明白,看似态度很好,但背后隐藏着不可知的东西往往很大,很深,甚至求助者没勇气说或者并不想告诉你。检验求助者对于事件的合理态度,往往可以一眼窥探她问题究竟有多严重。严重的问题,往往并不是表达出来的程度;而是那些没表达,或者轻描淡写过去的。一个经过性侵犯的人,如果自己意识到了,她可能表现的如此大度吗?我不禁想问。就好像“刻意伪装”其实没有“无意识伪装”更严重一样。当问题已经变成了朝夕相处的习惯或行为模式,改变起来就

必须要深入骨髓了,要慢火。一旦形成人格的东西,轻易是很难让当事者愿意与之分离的。这个时候,不要跟她理智地对话,你会发现你说不过他的。要用体验,谈感觉,谈正常下的,大多数人的感受。让她去对比,去让她自己体验,自己哪里与别人不同。鼓励她表达真实的感觉,你可以因为性侵犯而变得歇斯底里,可以表达愤怒,这些都是正常人能接受的态度。最大的愤怒是被压抑的,而不在爆发里。爆发至少还表明不愿控制,而压抑则表示无需爆发了,爆发是无用的还爆啥子嘛!

做个咨询师也同样。一个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人,很难做的优秀。若习惯压抑真实的感受,渐渐你也失去了体验求助者真实的感受。一个优秀的咨询,可以真切体验到对方,并在合适的时机共情或治疗;而这个所谓“合适时机”,首先自己要有对事件合适的体验,不过分也不要不及。

理智化是一种比隔离更好的防御机制,即为了抑制感情和冲动,不去直接地体验她们,而是对其仔细地思考。在反复的思考过程中,对自己的感情加以逻辑解释,于不知不觉中去除与想法连接的感情,避免了冲突,阻止由难以被容纳的冲动引起的焦虑。如丧母后无法抑制悲痛的儿子专注于葬礼仪式或待客言辞等,以减轻悲哀的程度就是理智化的表现。在分析时间里罗列精神分析的理论也是为了阻止内在感情的理智化防御。

(3)固着(Fixed)

固着是指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水平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未能满足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或完全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后一个阶段。五个阶段分别为口唇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即某一个阶段力比多受到某种原因的阻碍而没有得到合理释放而潜伏卷曲于某一方面,这部分没有得到解放的力量在其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因此造成身心的一系列问题和障碍等。一个阶段满足太多则力比多在这一阶段不愿意离开;而如果满足太少挫折和焦虑就伤害了未来的发展。早期精神分析的工作是将这一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的力比多释放出来,使其满足而得到症状等的解脱。

口欲期:自出生至1岁左右。该时力比多贯注于口唇、口腔活动,婴儿从吮吸母乳中不但获得必要的营养,而且也获得极大快感。婴儿吃饱奶后的甜蜜入睡,与女性获得性乐高潮后的入睡状态相似。婴儿不仅从吮吸乳汁中获得快感,并且对其他口唇、口腔活动也极感兴趣,他们经常从吹泡泡、咀嚼东西等活动中取乐,还喜欢吮吸手指、把手头能拿到的东西放在嘴里。弗洛伊德认为,在幼婴期性的表现主要是追求躯体方面所产生的快感,并无性意识与交媾意愿,他称之为“自体性满足”。如在口欲期遭受到心理挫折,力比多则可能发生固着;如果在以后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直至成年期)遭遇心理挫折时,力比多亦可能退行与固着于口欲期。口淫症等皆属于力比多固着于口欲期的表现。

肛欲期:自1岁至2岁左右。此时,幼儿可从排便与控制大便潴留中获得快感,即肛欲满足。如果在该时受到心理挫折,或在后来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直至成年)遭遇到心理挫折皆可退行并固着于肛欲期。

生殖器期:自2岁至4岁,此时力比多转移贯注于幼儿尚未发育的性器官,他们通过玩弄

或刺激外生殖器(如夹腿摩擦或触碰椅脚)而获得满足。不过,这只是幼儿的一种性游戏而已,不应对他们进行过于严苛的责备,以免造成心灵创伤,导致他们对性产生罪恶或恐惧感,以至成为成年后性功能障碍的根源。

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认为, 在人的性心理发育过程中, 幼儿性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可停滞不前, 这便是固着。其固着处多是性欲得到满足、感到快乐的阶段, 即使一次纯粹偶然的经验也可能形成固着,使性心理不能继续发展成熟。

有一位高中生,这位高中生一见到女性穿过的尼龙袜就兴奋,并且经常用偷来的尼龙袜手淫。咨询中发现,问题的根源是小时候有一次他姐姐用自己的尼龙袜给他手淫。性心理发育的另一个危险便是退行。性心理尽管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有了成熟的性生活,一旦遇到客观现实的阻碍或其他精神上的创伤,增高了的性兴奋无法得到正常的宣泄和满足,便只好另寻出路,退回到已经过了时的固着处,寻找已经放弃了的对象,以求得到宣泄。

虽然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在人生的前二十年是一个逐步的不间断的过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明确地区分各个发展阶段,例如: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成人期四个阶段。人一般都是相当稳定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然而,进展有时也会停止,人停留在原处,不能登上更高一步阶梯。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生理发育中,我们便称之为发育迟缓:发生在心理发展中,我们便称之为固着。

固着是又一种防御焦虑的机制。固着者看到前程危险或艰难,不敢迈出下一步。大多数儿童在上学的第一天都有某种担忧;同样,青少年对于第一次约会都有某种不安;中学生或大学生都对毕业怀有一种既担忧又期待的复杂心情。实际上,任何人面临新的冒险都有某种焦虑。人在离别旧的熟悉的世界而进入新的陌生的世界的时候所经验的那种焦虑,叫做分离焦虑。假如分离焦虑过分强烈,人往往不肯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而固着在旧的生活方式中。

固着者惧怕什么呢?是什么危险阻止了心理发展中的前进势头呢?主要的危险是不安全感,失败与惩罚,不安全感是一种思想状态,是由于人感到自己无能对付新形势的要求而产生的。他感到由于新的形势对他要求太高,结果将是痛苦的。对失败的恐惧与不安全感相似,只是多了一种恐惧,即失败会招致嘲笑。失败有失于人的尊严(自我理想)。最后是对于惩罚的恐惧。这是最严重的恐惧。假设有一个试图独立的孩子正在形成与家庭无关的兴趣和依恋。他这样做意味着他对家庭以外的人和物正在产生爱恋。这孩子有可能不敢做出上述的对象选择,因为他担心,假如他把自己的爱施于外人,他的父母就会以不再爱他相报复,他又不敢肯定新的对象选择能否补偿他将失去的爱。一旦不能,他就会落得孤苦伶仃、无人保护的下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这是进退两难的局势。斗争的结果便决定着他是前进还是停留。如果他曾经历过父母的惩罚,他很可能选择停留。

具有讽刺意味然而又是千真万确的是,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大多是出于恐惧而不是爱。如果儿童坚信父母对他的疼爱绝对可靠,以往的经验告诉他父母绝不会抛弃他,那他很可能固着在一种幼稚的阶段上。

固着除了发生在对象选择中,还可能发生在人格结构与动力的发展中。有些人老是停留在愿望思维中,有些人怎么也学不会区别主观世界与客观现实,也有的人在严厉的超我或儿时的恐惧中生活着。有些人固着在某一防御机制上,使之成为他们的整个人格中心,有些人则停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