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罗大经评:“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以“我看到了一个 的杜甫”写一段话,表达感悟,力求精彩,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这是一个发散点,也是杜甫精神世界的“眺望点”。
示例: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诗中跳动着一颗赤诚的“杜甫心”。即便贫病漂泊仍身忧国运,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力衰,不能再为国尽力。困顿中还想挽狂澜于既倒,始终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杜甫!任是老迈不减忠诚,落魄不改忧国,潦倒不忘苍生。透过此诗,我们触摸到了一个诗人心灵的震颤,看到了杜甫的全部痛苦与高贵,这才是千秋诗圣! 4.写作特色。
有人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大家讨论。)
分析: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至少有如下两点:
一是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全诗八句都有对仗。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在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叠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歌的音乐美,使读者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呼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四、学习《无题》。 1.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聪颖,16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文章“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12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以《无题》为题的爱情诗有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爱情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2.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可让学生谈初读感受。 3.品味赏析。
(1)开头两句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开头两句诗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难,指机会难得;别难,指不忍分离。第一句用了两个“难”字表达了恋人间苦苦的思念等待和别离时的痛苦忧伤。“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2)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