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联想的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这里的“流弊”指的是什么?
16.一件事情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1)从这里看,“套板反应”有何危害? (2)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这段文字的中心旨意是什么?
17.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1)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有何不同? (2)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有何不同? (3)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8.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
(1)这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是什么? (2)作者认为“吃饭”与“结婚”有何相似之处? (3)说明这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19.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
(1)这里倡导怎样的社会理念? (2)倡导这一理念的针对性是什么? (3)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0.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而且永远是宽容的源泉。
(1)这里所说的“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是什么意思? (2)“每一个人的行为”三句说明了什么? (3)爱因斯坦从叔本华的话中得到什么启发? (4)这段话包含着一个怎样的宇宙观念?
21.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就是这样奥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怖——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
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
(1)爱因斯坦所说的“奥秘”指的是什么? (2)爱因斯坦的“宗教感情”指的是什么?
(3)什么地方体现出“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
22.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末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
(1)从这里看,作者的生活理想是什么?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生活不空虚?
(3)哪里体现出“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
23.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足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你就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除非你自己对数学和地理也是这样无知,因而他的看法竟然动摇了你的相反的见解。
(1)这段话的论点是什么? (2)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这段说理的亲切感来自哪里?
24.就我所知,处理这个普遍存在的人类自高自大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1)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2)这段话中什么地方体现出人的认识要受到时空的限制? (3)这段话中什么地方体现出人的认识会受到智能的限制? (4)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写出其中一个虚拟语气句的标志性词语。
25.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1)“矫命”是什么意思?
(2)冯谖为什么要把债券全部烧掉? (3)这体现出怎样的政治思想? (4)这里体现出冯谖怎样的性格特征?
26.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1)“孟尝君就国于薛”意味着什么?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效果? (3)“今君有一窟”,这“一窟”指的是什么?
(4)“请为君复凿二窟”,这“二窟”指的是什么? (5)冯谖为孟尝君凿“三窟”的实质是什么? (6)这里表现出冯谖怎样的性格特征?
27.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场面描写。 (2)这里表现出当时项羽怎样的心境? (3)这里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4)指出其中的侧面烘托手法。 (5)写出其中包含的两个成语。
28.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自刎而死。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场面描写。
(2)这里表现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征?这对刻画项羽整体形象有何作用? (3)这里主要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4)写乌江亭长的行为和言语,对刻画项羽性格有何作用?
29.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1)这里主要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2)项羽说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3)这里表现出项羽怎样的心理?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这一心理? (4)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0.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鲫,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1)这里表现出张巡怎样的性格特征? (2)这里运用了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 (3)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31.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1)这段文字驳斥的谬论是什么?驳斥的着眼点是什么?
(2)这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文中运用了什么论据?说明其属类。
32.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1)这里表现出南霁云怎样的性格特征?
(2)除慷慨陈词外,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南霁云的形象?请概要说明。 (3)除正面刻画南雾云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具体体现在哪几个地方?
33.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1)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什么? (2)这里用的是什么驳论方法? (3)概括文中的主要论据。
34.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1)这里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弊端? (2)这弊端造成了怎样的社会危害? (3)这里体现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4)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方法?
35.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橐驼种树技艺高超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体现在哪里? (4)作者为什么要先写橐驼种树技艺高超?
36.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己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成胡服之功也。?
(1)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目的是什么?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