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公共财政概论_章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有小改

第一章 公共财政与公共财政思想

1. 怎样理解财政的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

准确地把握财政的概念,就应当从财政的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两个层面来理解。

(1)一般属性的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及形成的特殊分配关系,它涵盖了一切在历史上存在过的国家及其财政最基本的和共同的属性,换言之,财政一般属性指的是财政最基本和最稳定的部分。

(2)特殊属性的财政是与具体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财政模式,比如与君主政体和农业经济社会(奴隶制与封建制社会)相适应的君主财政模式,与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模式,以及曾经与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的传统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全能型计划财政模式等。财政的这种特殊属性,是由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法律文化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在这一层面上,国家财政又被具体化为解释某个国家在某个时期的财政现象和特点。

2. 如何正确认识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1)一切财政都是“国家的财政”。把财政与国家联系起来,是要说明财政这种特殊分配关系最为本质的属性,它与其他所有不以国家为分配主体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显著地区别开来,与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的国家财政的阶级性质、本质属性也就不同。

(2)公共财政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普遍采用的财政模式,它虽然必定和某个具体的国家相联系,也具有国家的阶级属性,但是更多的是强调它是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伴随行的财政模式和运行方式。

(3)公共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和运行方式。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可以被描述为“被包容”与“包容”、“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 怎样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财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财政是人民性与公共性相统一的财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就要求财政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共同需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最大目的及“公共性”的本意和宗旨,即符合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广泛愿望和最根本利益。

(2)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财政。经过改革探索,中国放弃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系。原有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全能型、包揽型、建设型及统收统支的计划财政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僵化的体制机制必须加以改造和改革,因此,我们确定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目标模式就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3)是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民主法治财政。财政乃庶政之母,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基础所在,财政与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国家治理中的资源汲取与配置、公共产品提供、资源再分配、收入分配关系协调、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以及调控能力行使等都与财政密切相关,公共财政承担着现代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的职责,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

(4)是开放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财政。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中国财政,是具备了国际视野和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的开放型财政,是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大国担当财政,是促进世界多极发展与和平发展的包容财政,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勇立潮头的责任担

3

当财政。

4. 概述财政理论和公共财政思想的发展脉络。 (1)西方经济学的财政理论和公共财政思想:

古典经济学派的财政思想以财政收支为重点,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了财政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财政理论体系。

“边际革命”时代,部分学者将“边际革命”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财政分析中,对公共需求的性质与特征、公共产品的内涵与外延等问题做出了初始的探讨,促成了财政学开始向公共财政学演变。

20世纪30年代之后,凯恩斯学派的财政政策主张被广泛采纳。政府的经济活动和作用日益扩大,从传统单向的财政收支扩展到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关于政府财政的理论、理念、内容及分析方法均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极大地扩展了公共财政学的研究领域。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矛盾继续加深,并表现为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即“滞胀”的奇特形态。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的严重后遗症促使西方各国政府纷纷调整其财政经济政策,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等应运而生,对西方国家的财经思想和政策产生了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财政理论和公共财政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财政思想:关于财政与国家的关系的论述;关于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反映的资本主义分配关系和剥削本性;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六项扣除”与财政分配的关系。

列宁的财政思想。在列宁领导下建立起了全能型社会主义计划财政模式,这一模式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建立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制度建设。列宁意识到,应当对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财政模式进行改革,但他没有来得及实现。

毛泽东的财政思想。毛泽东同志创见性地揭示了经济与财政的辩证关系,认为决定财政的是经济,提出国民经济应当遵循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应当按照“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积累与消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关系”等与财政相关的重要政策问题。毛泽东同志的财政思想,涉及财政基础、财源建设、财政收支、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等重要的财政理论和实践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思想演进脉络: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思想;改革开放之后公共财政思想;新时代的公共财政思想。

5. 谈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公共财政思想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既展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1)改革开放之后公共财政思想

中国的公共财政在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的推动下,在吸收中外学者财政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的基本理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21世纪之际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模式,伴随财政模式的转型,关于公共财政体系的理论兴起并且日益成熟。

第二,探索公共财政运行规律和新特点。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的实践经验并上升到规律层面,是中国特色公共财政的重要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

第三,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改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从事财政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财政制度建设,包括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分税制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政府预算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制度改进等,

4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公共财政制度框架。与此同时,努力探索公共财政政策体系改进路径,逐步深化了对财政政策工具及作用机理的理论认识。

(2)新时代的公共财政思想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财政定位与财政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调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下,新时代公共财政思想对于财政工作的引领体现在:

第一,财政职能界定和作用定位。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第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三,全球治理中的大国财政思维。当前,全球治理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主动履行大国责任,承担国际义务,配合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财政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5

第二章 公共财政职能

1.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市场机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最有效方式。所谓完全竞争市场是附加了种种严格假设条件的市场,这些条件包括:

第一,市场上拥有众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 第二,市场中的各种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第三,买卖双方拥有完全信息。

第四,生产者所提供的同种产品是同质的和无差别的。

2. 如何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要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过程,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最高。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普遍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2)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市场是唯一的资源配置机制和手段。市场并非万能,市场有效发挥作用需要特定的适用条件,在条件不满足时市场作用会打折扣;或者即使条件满足,市场结果不见得都令人满意;更有甚者,资本的逐利性会让市场主体过于追逐经济利益,有时甚至会出现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情形。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与市场行为不同,政府行为往往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强制性和非营利性等特点。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能较好地处理那些市场做不了和做不好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有序运转。

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要严格依法行政,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3. 如何识别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请举例说明。

区分或辨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标准是排他性或非排他性,竞争性或非竞争性。纯粹的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如面包,衣服等),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国防)。

4. 举例说明负外部性及其主要治理方式。

(1)政府管制。或称公共管制,即对生产消费行为做出某些限制,主要适合对负外部性的矫正。限制的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比如,为了控制污染,政府可将污染物排放限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或直接禁止有污染物的生产,等等。

(2)法律手段。对于因权利界限不明确而造成的外部性问题,可通过立法来解决。根据科斯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在相关交易方之间将既定的权利自由交换是有效率的,政府仅通过设定初始权利归属就可以使外部性内在化。这其实是通过法律确定产权归属,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矫正外部性。

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