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观察表中时间和城市、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数据的变化,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从题干中可以看出,1979~1984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城市,可以得出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成效显著,B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已经开始,且与题干无关,故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消费水平增长率而非消费水平,排除D项。
答案:B
2.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解析:注意读图分析,尽管从1913年到1936年民族资本有较大发展,但官僚资本一直占有很大份额,所以选B项;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是在19世纪末,排除A项;国民政府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国际局势对中国产业资本的影响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
答案:B
五、深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解答历史名词类试题
历史概念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理解、解决历史问题的知识要素。概念型选择题的类型有:题干概念类(题干提供概念,选项提供阐释)、选项概念类(题干提供某种现象,选项提供概念)、隐形概念类(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解答时需要使用概念过渡)。题干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特征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解答这类试题,关键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
量、定性分析,正确的界定历史名词和概念。同时要密切联系教材基础知识去思考。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时空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进行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如题干提供的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概念,而某选项的阐释却是经济方面的内容,就可以排除该选项。
(3)理论分析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和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解答。
1.(2017·全国卷Ⅲ·33)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阿凡题1086053( ) A.三权分立 C.人民主权
B.君主立宪 D.法律至上
解题指导:根据国民公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正式选举会议”、“是权威机关”、“是法庭”可知国民公会掌握了国家的立法、司法等国家大权,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法国1793年颁布共和国宪法,建立了共和国,实行激烈的民主政治,不是君主立宪,故B项错误;根据“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又是平民大众”可知国民公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同时也是民意的代表,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雨果小说对国民公会的描述,没有提到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全国卷Ⅰ·24)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阿凡题1086054(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题指导:根据材料可知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速度较快,不存在抑制之说,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存在因果倒置的
错误,且牛耕出现于春秋晚期,故C项不选;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A
1.学者朱兆华认为:“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是指(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新时期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政治的举措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判定“这种体制内的监督”的基本属性,据材料“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等信息可知,其属性涉及政党,据此可排除非政党表述的选项,故A、C、D项均排除。结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可知,B项正确。
答案:B
2.金冲及在《毛泽东传》中写道:“中国人从五四运动前后接受马克思主义起,经过二十年的艰苦探索和曲折经历,才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抗日战争时期,独立自主地立起了‘新民主主义’这面旗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 B.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C.抗日战争时期两党分歧渐趋消除 D.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完全公有制经济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把不正确的选项排除。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A项错误;国共两党由于所代表的阶级不同,始终存在着分歧,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D项表述错误;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而此处的“新”主要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故B项正确。
答案:B
六、找准切入角度,解答“程度”、原因类试题
程度型选择题即通常所说的最佳选择题,就是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且表述最准确最完整,其它各项从切题上看也没有明显的错误,只是相比而言不够完整全面。所以此类题的迷惑性较大,难度也较大。
程度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即历史阐释能力。其特点有二,一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性的要求,如包含有“最”“根本”“全面”“决定性”“直接”等词语。二是题干同备选项之间都有内在联系,一般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也有说明与被说明、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
程度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
(1)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理论。做好程度型选择题不仅应掌握上述方法,在平时复习时还要注意对教材中隐性问题的挖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加强历史理论的学习,并将史论结合,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思辨能力。
1.(2017·全国卷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阿凡题1086055(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解题指导:材料中“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直隶”等地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大多属于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留学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故A项正确;20世纪初的反清革命运动大多是由留日归国的学生宣传和发动,因而是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革命运动存在区域差异,与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属于因果倒置,故B项错误;清政府作为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其鼓励留学的政策不会厚此薄彼,出现区域性的差别,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留日学生,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仅限于福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与留日则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