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者超前思想并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1962年,《寂静的春天》问世,该书描绘了由于杀虫剂污染造成一个没有鸟叫的寂静的春天,开始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初,以佩切伊为首的罗马俱乐部开创了
全球问题研究的先河。罗马俱乐部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首次将全球问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类是人类社会内部的问题。
罗马俱乐部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定义为全球问题的核心,强调人类诞生、生存、发展依赖于在它之前自然进化创造的生命维持条件。人类必须维持人和自然的整体性,不能盲目迷恋于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陶醉于物质革命的成果,不顾地球维持人
类生命能力的有限性,过度利用资源,污染环境,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可避免的灾难,一意孤行只会瓦解生命系统,人类就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的发表,真正敲响了全球生态危机的警钟。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到生态与生态危机、关注自然资源利用与人口问题的解决之间的关系。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住所”的关系。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城市是以人类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系统。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对立统一的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局部构成的整体。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各子系统关系协调,整体功能就会更好发挥。系统可分为自然系统(natural system)和人工系统(artificial system),城市是一个由自然和人工结合的复杂生态系统。
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地方,几乎完全依靠外界输入粮食和能源,并向外界输出产品、服务和各种废弃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又是一个开放系统。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是控制系统,任何控制系统当输入或输出发生变化时,系统内部就会自动调节,反馈机制会发生作用,如果城市生态系统某一子系统不协调,如人口过多、资源短缺、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就会失调,一系列城市社会问题也会由此产生。 城市生态系统则是指城市居民生存的空间。城市中人口、空间、资源构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失衡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满足与周围环境资源的供应之间出现了供不应求,从而影响了城市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城市生态学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应运而生。
在二十世纪初,英国生物学家P.盖地斯(Patrick Gedds)从一般生态学进入人类生态学的研究,研究人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在《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中把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而且研究现代化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
在《社会学百科辞典》中城市生态学的概念是:“亦称城市区位学。研究城市社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城市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后果,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方法,土地利用及其模式,城市人口的分布,合作、竞争等社会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改变城市物理环境的方法等。是城市社会学、人文生态学、人文地理学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城市的生态环境包括城市的空气、水体、土地、野生动物和家畜、植被、建筑、道路、设施,以及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等等。” 3.2.2 国内
我国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 会议探讨了城
市生态学的目的、任务、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城市生态研究工作的开始。以后的研究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把城市生态理论研究应用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实践中去, 主要是对一些大城市进行生态系统工程方面的研究。
1983--1985年间组织的“天津市城市生态系统与污染防治综合研究”;“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特征及其环境规划的研究”等。这些研究为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管理措施等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城市生态系统个别组分的研究方面,有江苏植物研究所等开展的南京市“城市空气污染与某些植物种的关系”的个体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