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及思考题部分答案……

而已,我们既不能将“国有化”视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自然过渡,也不能将“非国有化”视为对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否定,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倒退,尽管国有经济的比重下降了,但并未降低国有经济作为国家调节手段的地位和作用。它们只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时期,应对不同的经济形势而采用的不同手段。国有化和非国有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交替使用,恰恰表明了西方国家在利用国有经济调节经济生活的政策上是比较有效和灵活的。当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管理经验,我们也可以适当借鉴。 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自1991年以来,美国经济已经连续增长了10年,但在2000年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第一、二、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8%、5.6%、2.4%和1.4%。调查显示,2001年1月份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降。另外,2001年2月以来纳斯达克指数一路下跌,3月12日首次跌破2000点(而2000年3月10日纳指为创纪录的5132点)。

材料2

据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01年3月20日宣布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使这两项利率分别降至5%和4.5%。这是美联储该年的第三次降低利率。 请回答:

材料1和材料2之间有无关联性?为什么?

答:材料1反映了美国在经过比较长的经济增长阶段后,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衰退迹象。材料2叙述的是美国政府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因为材料2中的措施恰是针对材料1所显现的经济状况而实施的。根据现代经济理论,一国实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因为现在出现了经济衰退的迹象,根据“逆经济风向行事”原则,应实施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而刺激投资和消费,继续维持经济增长。材料2中的措施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即作为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希望通过降低贴现率来诱使商业银行前来借款。这样,商业银行能够利用中央银行的贷款补充储备增力。贷款,从而维持货币供给量的扩张,避免经济出现衰退。 8、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陈大会:(《经济半小时》记者,以下简称陈)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上,朱总理再次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那么说明中央对这项财政工作是认可和支持的。但是很多老百姓觉得,积极的财政政策前面“积极”这两个字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

项怀诚:(以下简称项)从宏观的经济政策来说,财政政策主要就是两种,一种叫做紧缩的财政政策,一种叫做扩张的财政政策。

陈:扩张和积极是相对应的,为什么到了中国变成了“积极”这个词?

项:我觉得在中国,完全讲扩张老百姓是不是一下子接受不了。用一个中性的、中国人特别熟悉的词,老百姓更容易接受。因为扩张要扩大赤字,扩张要增加国债。中国人从民族心理上对于赤字扩大,态度都有点害怕,对于债务增加得太快也有点担心。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好心。

材料2

1998年,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为918亿;1999年为1797亿;2000年预算赤字为2299亿,2001年预算赤字为2600亿。 请回答:

(1)简述国家宏观经济调节要达到的目标。

(2)政府是怎样利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的?

(3)你是怎样看待最近几年我国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答:(1)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来实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这些政策手段包括: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税收和公债。当总支出水平不高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还可以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减少税收收入和公债发行等手段,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紧缩;反之,当总支出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提高减少购买支出水平、减少转移支付水平、增加税收收入以及增加公债发行等手段,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

17

( 3)积极财政政策实际上也就是利用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自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有效地扩大了投资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98年政府开始发行国债,近五年里,共发行了6600亿元国债,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并带动银行信贷和社会投资,合计投资总规模达2.6万亿元。 对于 GDP增幅的贡献率,1998年为1.5个百分点,1999年为2个百分点,2000—2002年也在1.5—2个百分点的区间;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技改贴息取得了良好效果,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升级;增加了就业机会。据测算,1998—2000年,积极财政政策促进中国非农就业分别增长0.57%、0.73%、0.71%,每年均可提供200万个以上的非农就业机会。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主要依靠国债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作用逐步弱化,其负面效应越来越大, 财政风险也在累积与加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债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弱。一方面,在市场全面过剩情况下,国债可选项目越来越少;另一方面,长时间的国债投资养成了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国债投资的惯性,这是十分危险的 。(2)国债投资对社会投资挤出效应越来越大。一方面,国债投资的乘数越来越小,放大配套资金和社会投资的作用越来越弱;相反,国债投资往往抢占社会可选择的投资项目与领域,形成政府与民争利的局面。

(3)长期的国家举债带来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尽管有的经济专家认为,我国财政负担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毕竟政府财政负担已经开始成为问题。如果把银行坏账、政府债务以及外债这些最终需要全社会偿还的国家债务三者累计起来,已占中国GDP的60-70%。

9、在长岛的一个实验室里,沿墙有一排瓶子,里面的一群群果蝇具有超凡能力,因为研究人员给它们植入一种基因,结果它们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

培育这些果蝇是为了对参与长期记忆的基因和分子进行鉴别。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蛋白质能起到逻辑开关的作用,向神经细胞发出信号,决定着记忆转瞬即逝,还是永远储存。

最近对这种叫CREB的开关的研究,的确使科学家们“又从一个新的高度去了解记忆的机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博士说。他指出,很多分子介入了对象长期记忆这类复杂东西的控制活动。CREB开关的研究为我们带来了一线希望,有助于我们揭开关于大脑的一个谜团,即大脑是如何决定把什么长期保持,什么短期保存。

CREB开关是一种新证据,说明蛋白质与各种记忆过程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研究人员确信,细胞里的CREB开关打开后,它将引发其他蛋白质的合成,这些蛋白质又通过辅助神经细胞之间生成新的连接方式,最终结成长期记忆。当开关关闭后,CREB停止生产结成长期记忆的蛋白质,以防止形成无用的记忆。

在果蝇等一些物种中,CREB即所谓的转换因子,它是细胞核内一种绑在DNA上的蛋白质,它还能导致周围的基因转换成蛋白质。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神经细胞是如何使CREB进行开关的。是一种叫CREB激发器的蛋白质将它打开,又由叫做CREB抑制器的蛋白质将它关闭。

CREB开关的状态,似乎依赖CREB激发器和CREB抑制器在神经细胞中的优势平衡。储存记忆需要优势的CREB激发器。研究人员相信,激发器和抑制器之间保持平衡。他们怀疑,CREB抑制器的存在,可防止存入那些无聊和不必要的细节信息。“记忆不是仅仅储存信息,它是储存有用的信息。”长岛冷泉港实验室的神经科学家阿尔西诺·西尔瓦博士解释说,你可把CREB抑制器想象成记忆的过滤器,CREB抑制器一直起支配作用,但是一旦发生一些重要事件,比如情感的强烈撞击,就会使得CREB抑制器从神经细胞中除掉,或提高CREB激发器的水平,使大脑细胞足以营造永久记忆。([美]尼古拉斯·魏德编 张旭东译 《造化之极:大脑》 第132—135页 长春出版社出版 2001年)

回答问题:“大脑记忆的分子基础”的哲学意义是什么?(提示:意识的本质) 答:案例讨论:“大脑记忆的分子基础”的哲学意义是什么?

案例点评: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即从意识的基础上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上讲: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第二性的,是被物质所决定的。

科学家通过实验的手段证明,大脑记忆的分子基础是大脑中的蛋白质的活动,并且揭示了人脑在接受外界刺激后,蛋白质通过神经细胞连接方式的改变而形成长期记忆。人脑蛋白质的活动同外界作用物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这些都说明没有人脑,没有外界对人脑的刺激,就不会有人的意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

18

人脑为什么能产生意识?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是高度复杂而严密的物质体系。人的脑量、功能、结构诸方面都与猿脑有着本质的区别。脑科学的发展证明,意识活动是人脑神经细胞通过传递生物电处理信息流的过程。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当大脑受损就会丧失正常意识活动,这说明没有大脑就没有意识。人的大脑是由大约 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细胞有着非常细致、严密的分工,在人的大脑皮层中还产生了专门的语言中枢,这是其它动物所没有的。神经细胞是组成神经元的本体部分,大量神经元组成及其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就是人脑进行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脑怎样产生意识?人脑通过反射活动产生意识。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神经系统 的反射活动。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根据引起的信号,又可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和文字)。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就是意识。如果取消人脑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就不会产生意识。现代高级神经生理学不断揭示意识产生的生理过程,证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的正确性。

10、(1)[宋]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仅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象山先生全集·杂说》)[译文] 上下四方叫做“宇”,古往今来叫做“宙”。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千万世以前,有圣人出现,此心相同,此理相同;千万世以后,有圣人出现,此心也相同,此理也相同;东西南北四方有圣人出现,此心都相同,此理都相同。

(2)[宋]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正蒙·太和篇》)[译文]太虚没有固定的形体,它就是气的本来状态。气凝结聚合为有形的万物,分化解散为无形的太虚,它的聚散变化不定的形态是暂时的。太虚极静而没有外感,它是人之性的根源。人与外物相接触,才产生了知识。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虽然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一气之变化],只有穷尽事物本性的人,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

回答问题:上述两段文字讨论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观点有什么不同?(提示:物质观)

答:上述两段文字讨论的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陆九渊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古往今来,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都是“心”的产物。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物质观。而张载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有“聚”“散”两种形式,感觉不到的太虚与能感觉到的具体事物都统一于气。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1、当代的环境问题, 是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和集中表现。我们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空气污染严重。目前全世界的工厂和电厂每年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有200 多亿吨。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25%, 目前浓度为350ppm, 预计到 2050 年将 增加到600ppm, 约为现在的一倍。严重的空气污染造成地球升温。

第二是世界性水源危机。由于人口的膨胀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用水量持续上升, 加上水源污染严重 , 致使世界上60% 的地区面临着淡水不足的困境,40多个国家的水源严重匮缺。每年有上千吨石油、几百万吨垃圾、几万吨有毒金属倾倒大海,使海洋受到污染,海洋生物直接受到危害,水生有机体、鱼类和其他微生物大量死亡。

第三是森林惨遭毁灭。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没有森林便没有人类 , 可是它正遭践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有20000平方米森林被毁掉。1950年以来,全世界的森林已损失了 一半。预计到2020年,森林面积将下降到下降到 0.18 亿平方千米。人均森林面积已由1975年的 6800平方米下降到2000 年的3300平方米。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质的最大生产者和蓄积者,是“生物资源库”和“绿色蓄水库”。森林的破坏是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物种退化的主要原因。

第四是物种不断减少。据英国剑桥保护监测中心1986年的统汁 , 全世界处于灭绝边缘和处于严重威胁之中的哺乳动物有406种 , 鸟类593种,爬行动物209 种,鱼类242种,以及其他昆虫、蝴蝶等 67种。在未来到30一40年中,将有6000种植物在地球上消失。由于森林的破坏,地球上原有的500一1000万生物物种中,现在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预计到本世纪末,地球上的物种将损失 1/5。同时,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植被的消失,大大加速了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的进程。地球上已经沙漠化和受其影响的地区高达3843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递增100-150万公顷。

19

第五是臭氧层变薄。臭氧层可以过滤太阳紫外线, 是生命在地球上生存的保护屏障。现在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是电冰箱、空调器、喷雾器和某些工业过程排放的氟氯短类物质, 导致臭氧层破坏。现在开发氟氯短替代物质虽然取得进展,但是氟氯短类物质排放到高空后,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对消耗臭氧的作用有延续性现在臭氧空洞继续扩大,保护臭氧层的问题仍未解决。

回答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关系?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答:(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随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变化的,二者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依赖阶段征服阶段协调阶段在原始社会,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更多表现为人受制于自然。

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发生了转变,人类逐渐由“敬畏自然”的态度变为“征服自然”,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农业社会以后,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这样做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却破坏了森林、草原、湖面,不仅导致了水土流失、土质下降、沙漠化、盐碱化,而且进一步使生态失去平衡。工业文明的出现使得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然界完全不再具有以往的神秘和威力,人类再也无须像中世纪那样借助于上帝的权威来维持自己对自然的统治。 但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核武器的威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并未给社会带来真正的进步,反而使人类社会陷入了深深的不可摆脱的生态危机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警告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

(2)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1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购物、娱乐、教育、交往等方面的需求,从2000年开始,我国每年规定了三个长假期,即“五一”、“国庆”和“春节”,每个假期都有7天,希望能利用这三个“黄金周”,鼓励大家消费、旅游,把庞大的购买能力释放出来,借以刺激经济增长。在“黄金周”里,市场需求旺盛,经济贸易活跃,交易额明显高于平常非假日,由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经济景观,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假日经济。据报载,首次实行长假的2000年“五一节”,全国旅游市场盛况空前,光北京的游客就达200多万人,各游览景区游人如织,各宾馆旅店客房纷纷告满,商场营业额猛增,假日经济着实“火”了北京。其他各旅游景区也出现了“井喷式”的旅游高潮。上千万的旅游者从名胜古迹和自然山水中得到了愉悦的满足,更多的劳动者在休闲中获得了轻松。假日经济成为经济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回答问题:从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角度,分析假日经济现象的哲学意义。 答:(1)从社会发展看,假日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人类从最初局限于狭小生存空间的地域居民,发展到今天的世界公民,由狭隘人群发展到具有更大拓展空间的“社会人”,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它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人们的精神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

(2)假日经济的出现,与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致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实质。社会进步不仅包括物质财富的增进,也包括人的体力、智力和各种能力的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假日经济除了增进社会物质财富一面之外,对人的全面发展也起着重大而积极的作用。休闲代表着一种新价值观。如果只有勤奋的工作,没有身心的放松和闲适,社会进步的程度就是非常有限的,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本质。工业化使人变成了机器,变成流水线上的零部件。这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发展,虽然与“人的依赖性”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同时由于其自身的巨大局限性又是必须加以扬弃的,最终目标就是走向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

13、历史上每一个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到最终确立,都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的产生也是如此。翻开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其间经历了数百年。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就稀疏地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16、17世纪西欧诸国普遍地发展起了工场手工业。资产阶级提出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要求,最早是通过尼德兰革命(1566~1609年)表现出来的。而英国革命(1640~

2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