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 图文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八上:

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学习目标]

1、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2、运用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难点]

1、环境描写与人物言行、心理描写相配合。

2、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教材分析]

本册第一、二单元学习了《芦花荡》和《背影》两篇课文,《芦花荡》用了多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渲染战争紧张气氛和人物愉快心情,《背影》描写了家中祸不单行的惨淡光景,为后文浓浓的父子之情铺垫了感人至深的背景。 3、[学情分析]

《芦花荡》和《背影》两篇课文都是学习环境描写的好材料。对自然环境描写七年级时就已经学习过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社会环境描写,却要复杂得多,因此,应该作为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方法上,对于初中生而言,接触到两文所涉及的历史内容的文章并不多,领会社会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是不足的;在思想情感上,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优越,不容易理解两文所涉及内容,应多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理解。 [学法指导]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2、.指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学习安排:

分为二个独立教学片段(可分别穿插在《芦花荡》和《背影》两篇课文中) ,也可合为1个课时

穿插方式:1、提问式 2、拓展式 [学习过程]

片段一:以课文《芦花荡》教学为主线穿插

一、 阅读课文《芦花荡》最后一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 该段所用描写方法以及表达作用?

2、 该段的表达效果主要表现在哪些语句上? 二、 讨论小结:

1、 该段使用了景物描写方法,烘托出老头子痛打鬼子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2、 愉快的心情主要表现在: 三、 写作规律总结: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当时情景等进行有目的的描绘,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1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八上:

怎样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呢?要注意以下要求:

1、人物活动离不开环境。人物活动在学校里,就应该有学校环境的描写;人物活动在暑天里,就应该有炎热环境的描写;人物活动在夜色里,就应该有相应的夜景的描写。 2、环境描写要注意与人物言行、心理描写相配合。

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言行、心理描写要与环境描写相结合。人物所处的环境有了变化,人物的言行、心理必然会有变化,我们要注意把这些变化反映出来。注意了这一点,将对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都具有很好的作用。

3、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心情。关键是看人物内心的感情,如果是喜悦的那么笔下的景物应是明朗的、轻快的。如果是忧愁的,那么景物应该是萧条的、朦胧的。

2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八上:

四、片段训练:

请大家根据风景图片,进行描写,并相互点评。例:

喜悦:只这般情形,就如此开悦。衣裙摆动,似有喜悦之风在吹动;田埂之间,斑斓辉映;早已翕动人心的云雾,缭绕在远方的山谷。

伤感:立在山谷之间,感到自己是如此渺小,被封建的思想包围着,有说不出的惆怅。但却只有一人,一人独自身处孤野。不会有松散的眉目,曲折的思想已经驰动了心灵。吼一声,也不会散完心里的悲恸。云雾是无边的思绪,而我只是,伤感,在田间。

教学片段二:

以课文《背影》教学为主线穿插

一、阅读课文《背影》第二段,试想一下该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去掉会对全文主旨有何影响?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

写作感情要求: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配乐曲:《致爱丽丝》)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孟郊的《游子吟》。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古诗。千百年来歌颂母亲的作品层出不穷,而讴歌父亲的作品却少之又少。难道父亲就不爱自己的子女吗?当然不是,只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更深沉,含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著名散文《背影》。(板书课题)

人物总是活动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的,因而,我们在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方面,都有必要学会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进行烘托。 。

范例:看自行车的老人 上海 邵瑛

我们弄堂里管自行车的老奶奶,年纪总有六七十岁了。她满头银发,天天横挎着个包,身穿褪了色的蓝色工作服,一次又一次地向停车人收费。每当看到她这么做时,我总是想:哼,这么老,还来“扒分”,真是爱钱如命!可是,有一件事使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那是今年暑假的一天,我到公园去玩,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刚出弄堂,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我没有带雨伞,只好到弄堂口的过街楼下去躲雨。刚冲到楼

3

课题研究教学设计八上:

下,看见一个身影手里拿着塑料雨布,可是,奇怪的是这雨布不是往自己身上遮,而是遮到自行车上。我定睛一看,啊,那不是管自行车的老奶奶吗?只见她迎着风,冒着雨,什么都不顾,竭尽全力拿着遮雨布往车上盖。雨布盖了一块又一块。此时,目睹这一切的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同时,焦急地想:老奶奶年纪这么大了,冒雨遮车子,会不会感冒?正想着,刮来一阵狂风,好冷啊!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呀,不好,老奶奶刚遮好的雨布一下子都被风刮走了。老奶奶忙不迭再去盖,谁知,风好像故意和她作对似的,呼呼地吹着,刚这好的雨布又被刮走了!老奶奶想了个好办法,她蹒跚着来到一个堆垃圾的角落,吃力地搬起几块大砖头,一一地把塑料布的四角压好。这下风再显神通也无法掀走雨布啦!

风怒吼,雨滂沱,这时,老奶奶全身上下都湿透了,活像一只从水里捞出来的“落汤鸡”,而她却不当一回事似的,只是用手捋了一把淋湿了的头发,甩了一把雨水,微微地一笑。 不一会儿,人们纷纷来取车了。当他们看到干干的座垫时,都吃惊地张大了嘴巴,眼睛瞪得滚圆的,而当他们看到老奶奶那被淋湿了的身子时,一切都明白了?? 看着,看着,顿时一股尊敬之情在我胸中油然升起,我终于明白了:老奶奶不是为了“扒分”,而是为了发挥余热,为大家服务,多为群众做贡献呢! 现在,每当我碰到这个老奶奶,总是充满尊敬地叫一声:“奶奶好”!

一位普通的老人,“一次又一次地向停车人收费”,引起了小作者的鄙视,其实这是欲扬先抑,这样写,既是事实,也能对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 用“可是”一转笔锋,写出了自己看法突变的原因。

这里的“倾盆大雨铺天盖地”既为下文老人风雨中奋力护车的情节作好了铺垫,也为自己因避雨故而看到那动人的一幕作了交代,上下文衔接紧密。 先见身影,再见其人,这中间也有“料想不到”之意。 “迎着”“冒着”“什么都不顾”“竭尽全力”等刻意描摹了老人在风雨中护车的情景,很生动。

雨布的再一次被刮走,说明护车的不易,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 老人此处的表现再一次反映了老人的职业道德和负责精神。

老人的“狼狈”和出自内心的微笑,这一对比,让人进一步体会到老人心灵的美好。 以取车人的情态,反映出老人劳动的意义。

这是小作者在“动人一幕”之后的对老人看法的突变,因为有了上面的见闻,使人觉得不唐突、甚可信。 【总评】

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司空见惯的,却又十分感人的看车老奶奶的形象,抒发了小作者对她的尊敬之情。

在城市里,看管自行车的不少是上了年纪的人,他(她)们干的是不起眼的活儿,甚至会遭到有些人的误解和歧视。但是如果你用心去发现,他(她)们中间也不乏有动人的故事。小作者正是看到了动人的一幕,才改变了他对那些老人的看法:在一个“雷雨交加”、“狂风怒吼”、“倾盆大雨”时刻,一位看车老奶奶不顾年老体弱,不畏狂风暴雨,奋力地把遮雨布往自行车上盖,无非是想竭力地为寄放自行车的人服务得好一点。看到这一切,小作者对老人的误解消除了,对老人敬爱之心油然而生。本文小作者并非孤立地去描写恶劣的天气,而是将这种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交*进行,这样写,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突出了老人品质的可敬。 【思考、训练】

一、试分析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爸爸的鼻子和嘴?这与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别看爸爸的鼻子高高的,挺挺的,能托起那厚厚镜片的黑框眼镜,可它却并不怎么灵。那回

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