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可行的解决办法重新试验。 5.3 试验段检测
5.3.1试验路段的施工,整个过程的每一个工序都要进行跟踪检测,取得必要而准确的数据,做好详细记录,妥善保管,作为总结和分析的依据。
试验段的检测频率应是正常施工的2倍以上。 5.3.2混合料配合比组成测试和分析
(1)含水量: 拌和场给混合料加水时应扣除材料天然含水量,并由流量计对所加水计量。现场测试混合料含水量时,应考虑水泥的水化作用。为加快检测速度,宜用微波炉烘干测试,其烘干的时间可由对比试验确定。
(2)结合料剂量: 结合料剂量测定可用EDTA滴定法或水泥剂量测定仪测定(Xi),保证Xi±1.645S在标准剂量±0.3%范围内。如在试验段统计的保证率系数达不到95%以上时应查找原因,进行调控。待工作正常后再投入大面积生产。
对水泥剂量的测定,各单位应统一操作标准。(即试验室标准曲线测定如采用通过2.36mm筛孔以下混合料,则施工过程中检测也应采用此筛孔下混合料进行检测)。
5.3.3压实度的检验方法和确定:压实度的核定是与混合料最大干密度相联系的,采用现场取样振动击实、标准击实和现场压实方法,核定室内击实最大干密度是否同现场相符,首先测定含水量,再进行现场压实和现场击实。
5.3.4混合料松铺系数的确定:混合料松铺系数采用如下三种方法试验确定,第一是在松铺面上选择6~10个点量取松铺厚度,经碾压后再量取压实厚度,求其压实系数的平均值;第二是利用高程测量数据进行碾压前后对比计算。
这两种方法得出的松铺系数都是相对值,不是绝对值,应根据材料、配合比和含水量的变化及摊铺振动压实情况,加以室内试验求出准确的松铺系数。
1.5.3.5最佳压实组合分析试验
(1)试验目的;寻求确保结构层压实度和平整度合格的最佳压实组合方式,避免无效碾压。
(2)试验步骤:
①按报批的压实工艺顺序进行碾压。
②每压实一遍用灌砂法抽查一次压实度(不少于6点),并做布点标记。 ③用统计评定值绘制压实曲线,经过各曲线比较,以呈上升趋势,能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规定压实度,且压实后平整度好,表面无裂纹为可行的压实组合形式。 5.4 试验报告
19
要求通过对基层试验段的铺筑,对生产配合比进行验证,并依据总结出来的松铺系数、拌和方式、运输车辆和摊铺、碾压机械的配套组合方式、压实顺序及合适的碾压遍数等数据,作为大面积施工的依据和质量控制标准。使用的原材料和混合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及试验段各项检测项目都符合规定,经监理抽检确认合格,即可按以上内容编写《试验段施工总结》,经驻地办初审,报总监办审核批复,即可开始1km标准段的施工。1km标准段结束后报驻地办审核批复,即可进行大面积施工。
20
6 施工
6.1 施工方案
20cm厚基层,采用一次摊铺、碾压成型;
30cm厚底基层,分两层摊铺,分两层碾压,一次成型,每层厚15cm,第二层摊铺、碾压必须在水泥初凝之前完成;采用流水作业施工组织,每一施工作业段长度控制在50~80米左右,尽量缩短底基层成型时间,防止上层施工碾压损伤已过终凝的下底基层。逐段开展“分层摊铺、分层碾压、一次成型”,有效保证底基层的整体性。
6.2 施工前的准备
6.2.1路床准备(铺筑底基层)
(1)路床表面应平整、坚实,具有规定的路拱,路床的高程、中线偏位、宽度、横坡度和平整度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的规定。
(2)在铺筑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前,应将路床上的浮土、杂物全部清除,保持表面整洁,并适当洒水润湿,使其符合国家规范的有关规定和图纸要求。
(3)路床上的车辙、松软及不符规定要求的部位均应翻挖、清除,并以同类混合料填补,其压实厚度不得小于10cm,重新整型、碾压,并应符合压实度的要求。
6.2.2 底基层的准备(铺筑基层)
(1)底基层表面应平整、坚实,具有规定的路拱,底基层的高程、中线偏位、宽度、横坡度和平整度应符合表9中“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实测项目”的规定。
(2)底基层碾压成型后应立即进行压实度检查,凡不符合要求的路段,在规定时间内应分别采用补充碾压、换填符合要求的材料等措施进行处理,并按相关规定进行检查与验收。
(3)对底基层应进行彻底清扫,清除浮土、各类杂物及散落材料,保持表面整洁。水泥稳定碎石摊铺时,要保证下承层表面湿润。
(4)为加强层间粘结,要求在洒水后喷洒水泥浆,水泥用量为1.0~1.5kg/m2,以。水泥浆洒布应达到表面基本均匀的外观要求,洒布速度与摊铺机速度匹配,且一般不超过摊铺机前面30m,以避免水泥浆硬化。水泥浆的水灰比例应通过试验确定。
6.2.3测量放样
(1)挂线法:开始铺筑的前一天进行测量放样,按铺筑宽度,一般在直线上间隔10m设一钢丝支架,在平曲线上为5m,用钢丝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钢丝为扭绕
21
式,直径不小于6mm,钢丝拉力大于800N。
(2)立模法:为了保证压实度、设计标高和横坡,避免碾压时塌肩,在已交验合格的下承层上,按底基层或基层摊铺宽度在两侧立木模。侧模采用木模或钢模。
根据该项目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厚度,侧模的尺寸为:长×宽×高=400cm×20cm×30(20)cm。每根模板采用三根三角钢钎固定。钢钎钉在模板外侧两端及中间处(附路面基层模板支模平面图,见图4,其中B是摊铺层设计宽度,单位为m。),模板的高度与上、下基层和底基层的压实厚度相同,支模时的宽度大于设计基层宽度5cm来保证成型后的基层宽度。 架线钢桩B+0.100.200.20模 板混合料0.050.060.200.06三角形钢钎单位:m B为设计摊铺宽度.支承桩 图4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与基层模板支模平面图 6.3混合料拌和 (1)开始拌和前,拌和场的备料应能满足连续摊铺的需要。 (2)每天开始搅拌前,应检查场内各处集料的含水量,计算当天的生产配合比,拌和含水量应用流量计控制在最佳含水量±0.5%以内。在充分估计施工富余强度时要从缩小施工偏差入手,不得以降低碎石用量的方式提高路面基层强度。 (3)每天开始搅拌之后,出料时要取样检查是否符合设计的配合比,进行正式生产之后,随时检查拌和情况,抽检其配合比、水泥剂量、含水量是否变化。对于配合比、水泥剂量,每工班至少检测2次。高温作业时,早晚与中午的含水量要有区别,要按温度变化及时调整。 (4)拌和机出料不允许采取自由跌落式的落地成堆、装载机装料运输的办法。一定要配备带活门漏斗的料仓,由漏斗出料直接装车运输,装车时车辆应前后移动,分三次成“品”字型装料,避免混合料离析。 6.4 混合料运输
(1)运输车辆在每天开工前,要检验其完好情况,装料前应将车厢清洗干净。运输车辆数量一定要满足拌和出料与摊铺需要,并略有富余。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