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受体:存在于细胞内的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特定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
5、静息电位;细胞处于静息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6、极化:细胞处于静息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外正内负的状态。
7、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8、去极化:膜内电位增大。 9、超极化:膜内电位减小。
10、阈电位:引起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11、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兴奋和肌细胞的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12、等长收缩:只有张力变化而无长度变化的收缩形式。 13、等张收缩:只有长度变化而无张力变化的收缩形式。 14、前负荷: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 15、后负荷:肌肉收缩时承受的负荷。
16、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时,爆发一次动作电位,引起一次收缩。 17、强直收缩:在高频率刺激下,肌肉产生的连续收缩,可分为完全强直和不完全强直收缩。 (二)填空题
1、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2、浓度差 通透性 3、O2 CO2 4、载体转运 通道转运 5、逆 能量 6、Na+-K+ ATP酶 Na+向膜外 K+向膜内 7、蛋白质 识别结合 转发信息 8、静息 电位差 9、负 正 10、K+ 外流 电-化学平衡电位 11、Na+内流 去 K+外流 复 12、去极化 超极化 13、Na+ 泵 14、阈电位 动作
15、局部反应 衰减性传导 非\全或无\式 总和效应
16、\全或无\现象 不衰减性传导 脉冲式 17、三联体 Ca2+
18、肌膜动作电位经过横管到达三联体 三联体的信息传递 终池对Ca2+释放和回收 19、长度 张力 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20、前负荷 后负荷 肌肉收缩力 (三)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四)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D 5、C 6、B 7、B 8、A 9、A 10、C 11、D 12、C 13、B 14、C 15、D 16、B 17、D 18、C 19、D 20、C 21、C 22、C 23、A 24、D (五)多项选择题
1、AB 2、ABC 3、ABD 4、ABD 5、ABC 6、CD (六)简答题
1、能引起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阈电位。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必要条件,动作电位产生是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后其本身进一步去极化的结果,不需再给予任何刺激,动作电位会自动进行。
2、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成有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是耗能的逆能量差跨膜转运,它包括泵转运,出、入胞作用。
被动转运是不耗能顺能量差跨膜转运,它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载体和通道转运)。 3、动作电位传导(在一个细胞上)的特点是:全或无现象、不衰减传导、脉冲式传导。 4、把肌细胞的电兴奋和肌细胞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兴奋-收缩耦联。
它的主要步骤有:肌膜动作电位经横管到达三联体;三联体信息传递; 终池对Ca2+的释放和回收。
5、骨骼肌收缩按长度和张力变化分为等长和等张收缩。按刺激频率不同分为单收缩和复合收缩。
复合收缩分为完全强直收缩和不完全强直收缩。 (七)论述题
1、静息电位是细胞在静息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它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K+电-化学平衡电位,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直流电位。
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它主要分为上升相、下降相。上升相,称去极化是Na+内流形成的Na+电-化学平衡电位,下降相称复极化,是K+外流形成的K+电-